目前分類:朝暮行持(課堂版)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102

補充資料─觀空真言(淨三業真言)

    「嗡司乏拔乏希烏   爾乏爾嘛   司乏拔乏希烏喊」

    「嗡桑巴瓦   忤勿   薩瓦達嗎        桑巴瓦   忤勿行」

    「嗡娑巴瓦     蘇達   薩爾瓦打瑪      娑巴瓦蘇度      撼」

    「唵薩吧       述答   薩哩吧答哩嘛   薩吧        述怛夯」

    「唵梭巴哇     修達   薩爾哇達爾瑪   梭巴哇    修多杭木」

    「嗡瓦帕瓦   休他   瓦他    瓦帕瓦    休透汗」

      o  svabhāva  śuddha    sarva- dharma- svabhāva- śuddhoha

    《嗡!  自性清淨啊!       () 一切法自性清淨》

 

【結印】

【觀想】「從空性中生出………」

這一段的觀想,首先要唸一個咒語,就是觀空真言。

這裏的「唵 梭巴哇 修達」,是指一切的本質自然就是清淨的。

清淨什麼呢?

就是後面的「薩爾哇 達爾瑪」,也就是一切的法本是清淨的。

從這個空性當中,一切不淨的外在都已經轉變成為清淨的佛淨土。

    一切現在的外在的環境也好,我們的身體也好,全部首先轉變成為

      空性,接下來從空性當中,慢慢就要生起譬如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淨土當中就有阿彌陀佛的宮殿,那宮殿當中有這個阿彌陀如來等等。

P103

朝暮 課 誦 禮 佛 儀 規

東西單對面立,聞引磬聲(●)合掌迎接施法器之行者

(轉身向上)  (問訊,畢,仍轉身對面立)

●          ●

      (鼓)                    (轉身向上)

●    ○    ●    ○    ●    ○

(第一拜)     (彎腰)      (右手著地)    (額頭著地)     (起)

      若          人          欲 (捺引磬)      了          

●    ○    ●    ○    ●    ○    ◥        ○    ●    ○

 

(第二拜)    (起)

      三          世

●    ○    ●    ○

 

(第三拜)    (彎腰)            (起)

      一          切    佛          佛 佛 佛 佛佛 佛 佛 佛

●    ○    ●    ○    ○    ●    ○ ○ ○ ○ ○ ○ ○ ○

 

(問訊)      (起)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 一切 佛  佛佛 佛 佛

●    ○    ●    ○    ○    ○    ○ ○ ○ ○ ○ ○  ○ ○ ○ ○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 一 切 佛 佛 佛 佛   阿 彌陀  (捺大磬) 佛

○ ○ ○ ○ ○ ○ ○ ○ ○ ○ ○ ○ ○   ○ ○○   ◥     ○

                     (捺大磬) (敲木魚)

○ ◎ ○ ◎ ○ ○ ◥        ○      接香讚             

如不接香讚,則改接木魚三陣如下: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一 切 佛佛 佛 佛

         ◥ (捺大磬)   ◎

○ ○ ○    ○ ○ ○ ○ ○ ○ ○ ○ ○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一 切 佛佛 佛 佛

○ ○ ○    ○ ○ ○ ○ ○ ○ ○ ○ ○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一 切 佛佛 佛 佛

         ◥ (捺大磬)   ◎    ◎

○ ○ ○    ○ ○ ○ ○ ○ ○ ○ ○ ○

 

阿 彌陀  佛

○ ○○  ○ (捺大磬) ◥     (敲木魚) ○  起腔課誦

 

P118/137

朝課《韋馱讚》 / 暮課《伽藍讚》

【祝禱護法】

 韋陀、伽藍是佛教兩大護法菩薩,

  而唐道宣律師《感通錄》中,

  有南天王部下韋將軍周行東、南、西三州保護佛教的故事。

  伽藍是梵語,義為眾僧園,即僧人同修共學和生活的園地。

  據記載︰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護法神保護伽藍;

    中國隋朝以後佛教漸有關羽皈依佛教成伽藍菩薩的傳說,

    此後護法堂或客堂開始供他們的塑像、畫像。

  二位菩薩示現護法的故事,在中國叢林中廣為流傳,

    因此僧人早課末了唱「韋陀贊」,晚課唱「伽藍贊」,

    感謝護法菩薩,護持山門寧靜,海眾安和,

    行者進而期勉自己做佛教的護法,並看好自己的道心。

P134

暮課普賢警眾偈

【普賢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此前四句出自《出曜經》,經中敍述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  

  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此後五句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鬆懈。

  人亦如是,一日過去,人命轉減,度世之道,不可不思惟勤求焉。

  二偈合併,自北宋《禪苑清規》收錄後,被叢林廣為採用。

  《六度集經》云:「人命,譬如牽牛屠市,牛遷一步,則一步近死地;

                   人得一日,猶如牛之一步,命流去矣。」

  《出曜經》云:「如何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遊者不還。」

  《四十二章經》云: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曰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

  《阿育王譬喻經》云:

    「昔有屠兒,養千頭牛,好使肥大,日殺一牛賣肉,已殺五百牛,

      餘有五百頭,方共跳騰喧戲,共相觝觸,世尊時入國,

      見牛如此,愍念顧後,語諸弟子:此牛愚癡,伴侶欲盡,方共戲喧。」

P139

暮課─小淨土文宋朝慈雲懺主遵式法師作

【小淨土文】為宋朝慈雲懺主遵式法師所作。

遵式法師字知白,俗家姓葉,浙江寧海人,

母親王氏,乞觀音而生,從小就隨母持念觀音聖號。

稍長依天台東掖山義全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後,初學律宗,繼學天台,弘法各處,

後住天竺寺撰寫淨土懺、金光明三昧懺儀等,

以師所撰懺儀甚多,世稱「百本懺主」。

領眾懺講不絕,德聞於朝,宋真宗乾興二年,賜號慈雲,人稱「慈雲懺主」。

明道元年間示寂,住世六十九載。

另有【大慈菩薩發願偈】,「大慈菩薩」查不到歷史,大概是修淨土宗的大德。

 

補充資料─觀空真言(淨三業真言)

    「嗡司乏拔乏希烏   爾乏爾嘛   司乏拔乏希烏喊」

    「嗡桑巴瓦   忤勿   薩瓦達嗎        桑巴瓦   忤勿行」

    「嗡娑巴瓦     蘇達   薩爾瓦打瑪      娑巴瓦蘇度      撼」

    「唵薩吧       述答   薩哩吧答哩嘛   薩吧        述怛夯」

    「唵梭巴哇     修達   薩爾哇達爾瑪   梭巴哇    修多杭木」

    「嗡瓦帕瓦   休他   瓦他    瓦帕瓦    休透汗」

      o  svabhāva  śuddha    sarva- dharma- svabhāva- śuddhoha

    《嗡!  自性清淨啊!       () 一切法自性清淨》

 

【結印】

【觀想】「從空性中生出………」

這一段的觀想,首先要唸一個咒語,就是觀空真言。

這裏的「唵 梭巴哇 修達」,是指一切的本質自然就是清淨的。

清淨什麼呢?

就是後面的「薩爾哇 達爾瑪」,也就是一切的法本是清淨的。

從這個空性當中,一切不淨的外在都已經轉變成為清淨的佛淨土。

    一切現在的外在的環境也好,我們的身體也好,全部首先轉變成為

      空性,接下來從空性當中,慢慢就要生起譬如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淨土當中就有阿彌陀佛的宮殿,那宮殿當中有這個阿彌陀如來等等。

P103

朝暮 課 誦 禮 佛 儀 規

東西單對面立,聞引磬聲(●)合掌迎接施法器之行者

(轉身向上)  (問訊,畢,仍轉身對面立)

●          ●

      (鼓)                    (轉身向上)

●    ○    ●    ○    ●    ○

(第一拜)     (彎腰)      (右手著地)    (額頭著地)     (起)

      若          人          欲 (捺引磬)      了          

●    ○    ●    ○    ●    ○    ◥        ○    ●    ○

 

(第二拜)    (起)

      三          世

●    ○    ●    ○

 

(第三拜)    (彎腰)            (起)

      一          切    佛          佛 佛 佛 佛佛 佛 佛 佛

●    ○    ●    ○    ○    ●    ○ ○ ○ ○ ○ ○ ○ ○

 

(問訊)      (起)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 一切 佛  佛佛 佛 佛

●    ○    ●    ○    ○    ○    ○ ○ ○ ○ ○ ○  ○ ○ ○ ○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 一 切 佛 佛 佛 佛   阿 彌陀  (捺大磬) 佛

○ ○ ○ ○ ○ ○ ○ ○ ○ ○ ○ ○ ○   ○ ○○   ◥     ○

                     (捺大磬) (敲木魚)

○ ◎ ○ ◎ ○ ○ ◥        ○      接香讚             

如不接香讚,則改接木魚三陣如下: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一 切 佛佛 佛 佛

         ◥ (捺大磬)   ◎

○ ○ ○    ○ ○ ○ ○ ○ ○ ○ ○ ○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一 切 佛佛 佛 佛

○ ○ ○    ○ ○ ○ ○ ○ ○ ○ ○ ○

 

若 人 欲 了  知 三 世一 切 佛佛 佛 佛

         ◥ (捺大磬)   ◎    ◎

○ ○ ○    ○ ○ ○ ○ ○ ○ ○ ○ ○

 

阿 彌陀  佛

○ ○○  ○ (捺大磬) ◥     (敲木魚) ○  起腔課誦

 

P118/137

朝課《韋馱讚》 / 暮課《伽藍讚》

【祝禱護法】

 韋陀、伽藍是佛教兩大護法菩薩,

  而唐道宣律師《感通錄》中,

  有南天王部下韋將軍周行東、南、西三州保護佛教的故事。

  伽藍是梵語,義為眾僧園,即僧人同修共學和生活的園地。

  據記載︰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護法神保護伽藍;

    中國隋朝以後佛教漸有關羽皈依佛教成伽藍菩薩的傳說,

    此後護法堂或客堂開始供他們的塑像、畫像。

  二位菩薩示現護法的故事,在中國叢林中廣為流傳,

    因此僧人早課末了唱「韋陀贊」,晚課唱「伽藍贊」,

    感謝護法菩薩,護持山門寧靜,海眾安和,

    行者進而期勉自己做佛教的護法,並看好自己的道心。

P134

暮課普賢警眾偈

【普賢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此前四句出自《出曜經》,經中敍述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  

  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此後五句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鬆懈。

  人亦如是,一日過去,人命轉減,度世之道,不可不思惟勤求焉。

  二偈合併,自北宋《禪苑清規》收錄後,被叢林廣為採用。

  《六度集經》云:「人命,譬如牽牛屠市,牛遷一步,則一步近死地;

                   人得一日,猶如牛之一步,命流去矣。」

  《出曜經》云:「如何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遊者不還。」

  《四十二章經》云: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曰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

  《阿育王譬喻經》云:

    「昔有屠兒,養千頭牛,好使肥大,日殺一牛賣肉,已殺五百牛,

      餘有五百頭,方共跳騰喧戲,共相觝觸,世尊時入國,

      見牛如此,愍念顧後,語諸弟子:此牛愚癡,伴侶欲盡,方共戲喧。」

P139

暮課─小淨土文宋朝慈雲懺主遵式法師作

【小淨土文】為宋朝慈雲懺主遵式法師所作。

遵式法師字知白,俗家姓葉,浙江寧海人,

母親王氏,乞觀音而生,從小就隨母持念觀音聖號。

稍長依天台東掖山義全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後,初學律宗,繼學天台,弘法各處,

後住天竺寺撰寫淨土懺、金光明三昧懺儀等,

以師所撰懺儀甚多,世稱「百本懺主」。

領眾懺講不絕,德聞於朝,宋真宗乾興二年,賜號慈雲,人稱「慈雲懺主」。

明道元年間示寂,住世六十九載。

另有【大慈菩薩發願偈】,「大慈菩薩」查不到歷史,大概是修淨土宗的大德。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佛讚 法器板眼 + 六字佛號轉四字佛號板眼

 

http://kiwi6.com/file/98uwyo11i1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義章─卷第五-四住煩惱

 

染法聚第三此有六十門染法聚煩惱義中有三十門此卷有二十三門

(二障義 三障義 三根三道三毒煩惱義 三使義 三漏義 四縛四流四枙之義 四取義 四種身結義 五住地義 五蓋義 五下分結義 五上分結義 五慳義 五心[打-丁+裁]義 五心縛義 六垢義 七漏義 七使義 八慢義 

八種惡覺義  八妄想義 八倒義 九結義)

 

 

二障義兩門分別(釋名第一 體相第二)

第一釋名

所言障者。隨義不同。乃有多種。

或名煩惱。或名為使。或名為結。或名為纏。或名為縛。或名為流。或名為枙。或名為取。或名為漏。或名為垢。或說為惑。或說為障。如是非一。

勞亂之義。名曰煩惱。隨逐繫縛。稱之為使。

結集生死。目之為結。結縛眾生。亦名為結。

能纏行人。目之為纏。又能纏心。亦名為纏。

羈繫行人。故目為縛。

漂流行人。說之為流。

能令眾生為苦所枙。故名為枙。

取執境界。說以為取。

流注不絕。其猶瘡漏。故名為漏。

染污淨心。說以為垢。

能惑所緣。故稱為惑。

能礙聖道。說以為障。

如是差別。無量無邊。今隨一義。且說為障。名字麤爾。

 

第二體中。

差別有二。第一略明五住之相。第二就之以別二障。

言五住者。如勝鬘經說。

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

名字如是。

體狀如何。

三界五見。名見一處。

欲界所有一切煩惱。除無明見。名為欲愛。

色界所有一切煩惱。除無明見。名為色愛。

無色界中一切煩惱。除無明見。名為有愛。

三界無明。名無明地。

無明之中義。復有二。一者染污。二不染污。

迷理無明。名為染污。事中無知。名不染污。此二合為無明住地。

此義廣辨如五住章。

 

言別障者。障別有三。

四住煩惱。為煩惱障。無明住地。以為智障。

二五住性結。為煩惱障。事中無知。以為智障。

三五住性結及事無知。同為煩惱。分別緣智。以為智障

 

就初番中四門分別。一定障相。二釋障名。三明斷處。四對障辨脫。

言定相者。

云何得知。四住煩惱。為煩惱障。無明住地。以為智障。

以勝鬘經對地持論。驗之知矣。

勝鬘經中說。二乘人但斷四住。不斷無明。

地持論中說。二乘人煩惱障淨。非智障淨。

煩惱淨者。猶勝鬘中所斷四住。非智障淨。猶彼不斷無明住地。定之麤爾。

 

次釋其名。五住之結。通能勞亂。齊能障智。

何故四住偏名煩惱。無明住地獨名智障。理實齊通。

但今為分二障差別。隱顯異名。等就隱顯。各隨功強。以別兩名。

四住煩惱現起之結。發業招生。勞亂義強。偏名煩惱。

異心之惑。與解別體。疏而遠翳。障智微故。不名智障。

無明闇惑。正違明解。親而近翳。障智義強。故名智障。

任性無知。非是現起。不能發業招集苦報。勞亂微故。不名煩惱。

名義如是。

 

次明斷處。略為二階。第一大小相對分別。二就大乘世間出世間相對分別。

大小對中義別三門

一隱顯互論。

二乘之人。但除煩惱。菩薩之人。唯滅智障。二乘非不分除智障。所斷微小。隱細從麤。是故不說。

菩薩非不除斷煩惱。所斷相微。隱麤從細。是故不說。

二優劣相形。二乘解劣。但斷煩惱。菩薩治廣。二障雙除。

故地持云。聲聞緣覺煩惱障淨。非智障淨。菩薩種性。具足二淨。

三據實通論。

二乘之人。二障雙除菩薩亦爾(此一門竟)

 

 

言就大乘世間出世間相對辨者。

解行已前。名為世間。初地已上。名為出世。

於中分別。乃有四門

一廢麤論細。

地前菩薩。於彼二障一向未斷。初地已上。二障並除。

故涅槃中宣說。地前具煩惱性。良在於此。

二隱顯互論。

地前世間。但斷煩惱。初地已上。唯除智障。

地前非不分斷智障。所斷微小。隱細從麤。是故不說。

初地已上。亦斷煩惱。隱麤從細。是以不論。

三優劣相形。

地前解劣。唯除煩惱。地上解勝。二障雙斷。

四據實通論。

世及出世二障雙除。

相狀如何。煩惱障中。有其二種。一是子結。二是果縛。

子結煩惱。地前所除。果縛煩惱。地上所斷。

子結之中。復有二種。一者正使作意而生。二者餘習任性而起。

正使煩惱。聲聞緣覺乃至習種。斷之周盡。

習起之結。種性已上乃至初地。斷之畢竟。

故地持云。初阿僧祇。過解行住入歡喜地。斷增上中惡趣煩惱。

不善正使。名為增上。習名為中。入歡喜時。習悉皆斷。

果縛之中。亦有二種。一者正使作意現起。二是習氣任運而生。

正使煩惱。所謂愛佛愛菩提等。始從初地次第斷除。至不動地斷之周盡。

故地持云。第二僧祇。過第七住入第八地。微細煩惱。皆悉斷滅。

八地以上。除彼餘習。

故地持云。第三僧祇。斷除習氣。入最上住。

智障之中。亦有二種。一者迷相。二者迷實。

情所起法。名之為相。不能悟解知其本無。說以為迷。

如來藏性。說以為實。不能窮達。說以為迷。

迷相無明。地前所除。迷實無明。地上所斷。

迷相無明。復有二種。一迷相立性。二迷性立相。

言迷相者。妄法虛集。以之為相。不知虛集。建立定相。

言迷性者。情所起法。無性為性。迷此性故。立因緣相。

迷相無明。聲聞緣覺乃至習種。斷之窮盡。

迷性無明。種性已上乃至初地皆悉斷除。

迷實無明。亦有二種。一迷實相。二迷實性。

實性空寂無為之法。是其實相。不能知是寂泊無為。故名迷相。

如來藏中。恒沙佛法。真實善有。是其實性。不能窮證。說為迷性。

此二無明。說斷不定。

若依地經。

初地以上乃至六地。除其迷相。是故證得。為柔順忍。

七地已上。斷迷實性。是故證得無生忍體。

若依涅槃。

九地已還斷其迷相。是故說為聞見佛性。

十地以上。斷迷實性。是故說為眼見佛性。

以此驗求。煩惱障者。始終通斷。智障亦然。治斷麤爾。

 

第四對障以別二脫。

斷煩惱障。得心解脫。斷除智障。得慧解脫。

是義云何。分別有三。

一隱顯互論

斷煩惱障。諸佛菩薩世諦心脫。斷除智障。真諦慧脫。

何故如是。

煩惱染事故斷煩惱。世諦心脫。

斷煩惱時。理實隨有一切德脫。就主為名。偏言心脫。

無明障理。故斷無明。真諦慧脫。

斷無明時。即理所成一切德脫。就主作名。偏言慧脫。

第二對障寬狹分別。

斷煩惱時。唯除事中染愛心。故世諦心脫。

斷智障時。除無明地。及斷事中麤無明。故二諦慧脫。

三隨義通論。

斷煩惱障。二諦心脫。

世諦心脫。義如前釋。

真心脫者。以彼愛結微細習氣。與無明地。同一體性。縛真心故。

斷煩惱時。真諦心脫。如涅槃說。

斷除智障。二諦慧脫。備如前釋(此一門竟)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6期末考範圍

禮敬三寶發願

 

入堂問訊:一切三寶 體常遍滿 無所不在 眾生迷惑 追情逐物 流轉可哀

          我為眾生 翻迷歸悟  禮敬三寶

第一拜:一切恭敬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大覺至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觀想:空中十方諸佛 金身巍巍 坐寶蓮臺 咸放光明 來照我及眾生 遍滿虛空       

  發願:願令十方 一切眾生 速疾皆得  親近供養 諮受正法

第二拜:一切恭敬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清淨圓滿十方三世一切法藏

  讚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觀想:空中 無量經卷 放光 遍滿虛空

  發願:願令十方 一切眾生 速疾皆得 受持讀誦 如法修行 及為他說

第三拜:一切恭敬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慈悲喜捨十方三世一切賢聖

  觀想:空中 菩薩聲聞諸賢聖僧 威儀端嚴 放光 遍滿虛空

  發願:願令十方 一切眾生 速疾皆得 親近供養 發菩提心 至不退轉

問訊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本尊(觀音菩薩)三拜:

        一切恭敬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觀想:頂上 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坐寶蓮臺放光         

  發願:願令十方 一切眾生 速疾皆得 除滅惡業重罪 離諸障礙

        資生眾具 悉皆充足

本尊(地藏菩薩)三拜:

        一切恭敬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

        冥陽兩利十輪拔苦本尊大願地藏菩薩摩訶薩

  觀想:頂上 有五佛冠嚴飾之地藏菩薩 坐寶蓮臺 放光       

  發願:願令十方 一切眾生 速疾皆得 除滅惡業重罪 離諸障礙

        資生眾具 悉皆充足

蒙山施食儀序言

「蒙山施食」是不動法師於四川蒙山甘露寺,依據密教經典所集成。

  在施食時,先準備一杯淨水及(七粒)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觀想,

    口中念誦一定的咒語,雙手作一定的手勢,三密相應,才能成就施食。

  ◎運心入觀方可作法◎(初學行人宜先作觀後誦真言)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

【稱念】南無大輪金剛陀羅尼mahā-cakra-vajra dhāranī(三遍)【結蓮花合掌印】

【持咒】《大輪金剛陀羅尼經》云:

  「誦此咒二十一遍,能成一切咒法,善事速得成就。能成一切印法,一切壇法, 

    當入曼荼羅大壇,不用事壇。」

《陀羅尼經》云:

  「誦此咒三七遍,即當入一切曼荼羅,所作皆成。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

  若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驗。若未曾入灌頂壇者,不得輒作一切手印。

  若人誦此咒,即同入壇,作印行用,不成盗法也。

《大藏秘要》云:

  「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必從師受。

  若未入灌頂輪壇,輒結手印作法,得盗法罪。所作不成。若於如來像前,

  誦此咒二十一遍,即如見佛,即同入一切曼荼羅,所求諸法,皆得成就。」

【觀想】面前空處現一金色 ロ普ロ隆 (brum 勃魯姆) 字,變成華嚴勝妙宮殿。盡虛空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普集會大曼荼羅等同聖者。

 

一、作法之前先準備米、水

1、﹝米﹞用整粒(不可缺損)的米七粒【觀想】放米時同時念七寶如來名

2、﹝水﹞用開水、供佛水、大悲水等【注意】不可直接用自來水

二、作法之前先禮三寶三拜

   1、面向東方放蒙山        【觀想】不方便者,觀想己身面向東方

   2、不可在石榴、桃樹下作法【注意】此令鬼神懼怕,不得受食

 

【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結金剛合掌印】

【持咒】軍荼利小咒 kundalī dhāranī

  阿彌利得    怕都  

【觀想】「仰願十方三寶,慈悲加持,此水此米,普施法界眾生,

         悉獲飽滿,同生極樂,共證菩提。

 

【入座】()

 

【持咒】淨三業真言 karma-traya-visuddhi dhāranī

  司乏拔乏希烏達灑爾乏達爾嘛司乏拔乏希烏陀 (五遍)

【觀想】「誦時同時觀想,印五處加持( 額、右肩、左肩、心、喉 ),清淨內心。

       觀想一切有情本性清淨,為諸客塵之所覆蔽,不悟真理,

         今持咒結印作觀,加持自他,還令復本,悉令清淨。

【持咒】佛部三昧耶 tathāgata samaya (一遍)

   打他[*]   睹把巴牙   司乏哈

【觀想】「佛部諸尊,降臨頂上,加持行人,

速令獲得,身業清淨,罪障消滅,福慧增長。

 

【持咒】蓮花部三昧耶 padma samaya (一遍)

  德嘛  獨把巴牙  司乏

【觀想】「蓮華部主觀世音菩薩諸尊,降臨右頂,加持行人,

速令獲得,口業清淨, 罪障消滅,成就辯才。

 

【持咒】金剛部三昧耶 kāya-raksa dhāranī  (一遍)

  乏及喇  獨把巴牙  司乏哈

【觀想】「金剛部菩薩,降臨左頂,加持行人,

速令獲得,意業清淨, 三昧現前,證菩提心。

 

【持咒】披甲護身真言 kāya-raksa dhāranī (五遍)

  乏及喇  谷里獨巴地怕塔牙  司乏哈

【觀想】「自身被金剛兜甲鎧冑,光耀威武,如韋馱菩薩然。

 

蒙山施食儀正誦()出位禮佛

【稱念】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三遍)【結金剛合掌印】

【觀想】「華嚴三聖在吾人頭頂上方放光,吾人面向前方,

盧舍那佛在正頂上方,文殊菩薩在左頂上方,普賢菩薩在右頂上方。

【誦偈】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三遍)

【持咒】開地獄真言naraka-krāthīya dhāranī(七遍)

   伽囉帝耶  司乏哈

【觀想】「咒聲及佛威光普遍,十方地獄一時俱破息諸苦惱。

觀 因緣性空,地獄眾生,發菩提心。

 

【持咒】普召請真言ākarsanī dhāranī(七遍)

南無   部部帝唎伽哩哆哩  怛哆誐哆耶

【觀想】「十方三途六道群靈,及另自所召請之一切眾生,

承佛威光及真言法力,一時同來道場。

 

【持咒】解冤結真言ākarsanī dhāranī(七遍)

   三陀囉  伽陀  娑婆訶

【觀想】「六道眾生,承咒力及佛力,無始冤結,一時冰釋清淨。

蒙山施食儀正誦()迎請三寶

【稱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七遍)

【觀想】「空中出現華嚴經卷,藍底金字,放大光明,遍滿虛空。

【稱念】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冥陽救苦地藏王菩薩

南無啟教阿難陀尊者

【觀想】(依照上述佛菩薩的順序作觀想)

空中十方諸佛,金身巍巍,坐寶蓮台,咸放光明,來照我及眾生,遍滿虛空。

空中無量經卷,放光,遍滿虛空。

空中菩薩聲聞諸賢聖僧,威儀端嚴,放光,遍滿虛空。

釋迦如來坐寶蓮台,在行者頂上中央,與行者同向。

行者頂上左方,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坐蓮台。

行者頂上右方,有五佛冠嚴飾之地藏菩薩坐蓮台。

尊者立於佛側。

蒙山施食儀正誦()秉宣三皈

【秉宣三皈tri-śarana-ākhyāta-pragrahana(三遍)】

【稱念】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觀想】「(侍者出位禮佛,必須觀想釋迦、觀音、地藏、阿難,
  以本願力,聞我稱名,顯現虛空,濟拔餓鬼離苦
)」

 

【持咒】三皈依真言(各三遍)

        刊姆

【觀想】「頭上有佛菩薩(娑婆三聖)放光,所召一切眾生,一心同皈三寶。

蒙山施食儀正誦()懺悔三業

【懺悔三業(三遍)】【稱念】()

【持咒】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karma-niyata-ksaya dhāranī(三遍)

   鉢囉末鄰陀寧  娑婆訶

【觀想】「心口有一心月輪,上有一青色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無始定業悉皆消滅。

 

【持咒】觀世音菩薩滅業障真言karma-ksaya dhāranī(三遍)

  阿嚕勒繼   娑婆訶  

【觀想】「心口有一心月輪,上有一白色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一切業障悉皆消滅。

 

蒙山施食儀正誦()受三昧戒

【持咒】滅障礙開咽喉真言āvarana-ksaya dhāranī(三遍)

   步步   底哩伽哆哩  怛哆誐哆耶  

【觀想】「大姆指中指點取所觀想,食器上方青色蓮花上白色阿字,

流出清淨性水,彈灑虛空,彈時作聲。

觀想清淨性水,猶如噴泉,彈灑虛空,

觸諸鬼眾咽喉,清涼潤澤,開通無障礙。

 

【持咒】三昧耶戒真言samaya dhāranī(三遍)

    三昧耶    薩埵鋄  

【觀想】「誦時觀想諸佛放光,一切眾生同受金剛光明三昧寶戒,

心得清淨,身如菩薩,白色凡字,放大光明普照有情。

【觀想】「第一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隨羯磨聲悉皆震動。

第二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皆集中空中,

如雲如蓋,盤旋不散。

第三遍觀想,觀此善法,從其頂門流入八識藏海,永為佛種。

 

蒙山施食儀正誦()變化法味

【持咒】變食真言āhāra-parināma dhāranī(三遍)

南無  薩縛   怛他誐哆        縛嚕枳帝  三跋囉  三跋囉  

【觀想】「食器上有一白色梵文凡字,流出種種無量甘露法食,

展轉增多,普遍虛空,妙香馥郁。

一滴清涼水,能除饑與渴,彈灑灌頂門,悉令獲安樂。

 

 

【持咒】甘露水真言amrta-dhāranī(三遍)

南無蘇嚕婆耶怛他誐哆耶怛姪他  蘇嚕蘇嚕鉢囉蘇嚕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山施食儀正誦()變化法味

【持咒】變食真言āhāra-parināma dhāranī(三遍)

南無  薩縛   怛他誐哆        縛嚕枳帝  三跋囉  三跋囉  

【觀想】「食器上有一白色梵文凡字,流出種種無量甘露法食,

展轉增多,普遍虛空,妙香馥郁。

一滴清涼水,能除饑與渴,彈灑灌頂門,悉令獲安樂。

 

 

【持咒】甘露水真言amrta-dhāranī(三遍)

南無蘇嚕婆耶怛他誐哆耶怛姪他  蘇嚕蘇嚕鉢囉蘇嚕鉢囉蘇嚕娑婆訶

【觀想】「食器上有一白色梵文凡字,流出甘露法水,甘美滋養,

廣大如海,沾此水者,普得清涼,猛火息滅,

身心潤澤,離饑渴想,永得清淨妙樂。

自我自性佛心海,流出無量甘露水,無邊醍醐味。

 

 

【持咒】一字水輪真言jala-mandala dhāranī(三遍)

                       

【觀想】「觀想乳等甘露自白色梵文凡字中流出,猶如日月,

一切鬼等皆得飽滿, 無所乏少。

 

觀右手心中猶如乳色,變為八功德水,流出一切甘露醍醐。

 

【持咒】乳海真言ksīra-sāgara dhāranī(三遍)

  南無    三滿哆  沒馱喃        

 【觀想】「想食器上有白色梵文凡字。

 

觀想一字水輪咒亦是變乳海義,此咒莫非再令乳海廣大融通耳。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拔[*] 乏得  波虎拉達拿牙   打他[*]打牙

【觀想】「得法智慧,財寶具足,稱意受用無盡。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拔[*] 乏得拉達拿吉都拉加牙打他[*]打牙

【觀想】「能斷生死煩惱業火,得無上法性智寶。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拔[*]乏得蘇魯叭牙打他[*]打牙

【觀想】「不受醜陋,具足相好,圓滿舒勝,端嚴第一。

 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拔[*]乏得必不拉[*]得拉牙打他[*]打牙

【觀想】「能消餓鬼針咽業火,清涼通達。

 

 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拔[*] 乏得[*]達得拉納牙打他[*]打牙

【觀想】「離諸怖畏,常得安樂。

 

  南無甘露王如來  南無拔[*]乏得阿彌得拉加牙打他[*]打牙

【觀想】「能得甘露法水灌注,身心永得安樂。

 

  南無阿彌陀如來  南無拔[*]乏得阿彌打菩達牙打他[*]打牙

【觀想】「能令往生極樂,蓮花化生,入不退地。

 

【結願正施(三遍)】

【稱念】神咒加持淨法食(嗡)普施河沙眾佛子(阿)

        願皆飽滿捨慳貪(吽)速脫幽冥生淨土(彈水)

        【觀想】「於此『土』時,以右手無名指點水往右下方,

         同時念 『嗡 僕刊姆』三遍後,彈指,觀想大地黃金變為琉璃淨土

        皈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佛子同法食

【稱念】神咒加持法施普施河沙眾有願皆飽滿捨慳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究竟得成無上功德無邊盡未一切有情同法食

        【觀想】「於此『』『』『』『』『』『』『』時,                                 

                 以右手無名指寫『凡姆』字,共七遍」

【稱念】神咒加持甘露普施河沙眾孤願皆飽滿捨慳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究竟得成無上功德無邊盡未一切孤魂同法食

        【觀想】「於此『』時,以右手無名指點水往右上方,

                 於此『』『』『』『』『』『』『一切』時,

                 以右手無名指寫『赫利』字,共七遍;

                 而於『孤魂同法食』時,

                 以右手無名指點水往左、右、前、下、上方。

 

 

【稱念】汝等佛子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佛子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佛子 皆共成佛

        汝等有情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有情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有情 皆共成佛道

        汝等孤魂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孤魂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孤魂 皆共成佛

【觀想】於第一遍得『』字時右手持甘露食器 (高舉于右眼耳邊、將米水送出)

        於第三遍得『』字時右手持甘露食器(將米水倒置出生台上,

        無台則淨石、淨地亦可;不可置於石榴、桃樹下,鬼神懼怕,不得食之。)

        (瀉時不得回顧,倒完後將食盒覆蓋,

         以表明廚房餐廳及食盒中已無物可食。)

 

【持咒】施無遮食真言vārsikamahā dhāranī(三遍)

唵   穆力陵   娑婆

【觀想】「觀想道場法食融通,悉無遮止,

         六道眾生,皆獲平等,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持咒】普供養真言samantapūjanā dhāranī(三遍)

唵     誐誐曩    三婆   伐日囉 

【觀想】「觀想屈中指處成白色嗡字,明點流出無盡供養,充滿十方剎海,

  普令六道眾生,遐邇一體,高下均平,老幼貴賤強弱冤親,悉得飽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hrdaya-sūtra(一遍)】()

 

【持咒】往生咒hrdaya-sūtra dhāranī(三遍)

南無  阿彌多婆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彌唎都婆毘 

阿彌唎哆  悉耽婆毘  阿彌唎哆  毘迦蘭帝  阿彌唎哆  毘迦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隸  娑婆訶

【觀想】「觀想心月輪上,有一紅色梵文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遇斯光者罪障消滅,苦惱解脫。

 

【持咒】普回向真言samanta-parināma dhāranī(三遍)   

 

補充資料二時臨齋儀

【稱念】一心迎請十方三寶諸佛菩薩羅漢聖僧護法龍天

神靈鬼祟來護道場來護道場來護道場阿彌陀佛

【禪門五家鐘板】

  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座寺院所屬禪宗的不同宗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狀。

  分為橫長方、豎長方、三角、半圓和圓形五種,稱為「五家鐘板」:

    臨濟宗為橫長方形、曹洞宗為豎長方形、法眼宗為正三角形、

    溈仰宗為下半圓形、雲門宗為圓形;

    橫式代表 “橫遍十方”、直式代表“豎窮三際”、圓式代表“圓滿報身”。

  五個宗派敲板和鐘的規矩也不一樣:

    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課後、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

      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一鐘、三板一鐘,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

    溈仰宗、雲門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

      每次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二鐘、三板三鐘,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

  從六祖慧能之後,一花開五葉,正法流芳,又謂

五家鐘板,總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非為佛子之道也,

西來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為尊,

祖師清規,尊重尊重,出家授戒,參學流通。

 

補充資料

七、須食觀者,食須觀門:五別: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多減, 

    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

    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事鈔》二四云:「《明了論》云:『餘一切文句,縱廣道應知。』

      解云:『出家人受食時,或受竟,先須觀食,然後啖之。

             廣如下卷對施興治中。』 

      續云:《毗尼母》中,鈍根比丘,總作一念;利根比丘,口口作念,

             著衣者,著著作念;入房,入入作念。

             不爾!食出腹中,亦如後卷。 

     《資持》釋云:口口、入入,非唯少時,四事通觀,不獨飲食。不爾者, 

             彼云:『受人信施,不如法用,放逸其心,廢修道業,入三途中, 

             受重苦故。若不受苦報者,食他信施,食即破腹出,衣則離身等。』 

 

 

補充資料─觀空真言(淨三業真言)

 

    「嗡司乏拔乏希烏   爾乏爾嘛   司乏拔乏希烏喊」

 

 

    「嗡桑巴瓦   忤勿   薩瓦達嗎        桑巴瓦   忤勿行」

 

 

    「嗡娑巴瓦     蘇達   薩爾瓦打瑪      娑巴瓦蘇度      撼」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充資料─觀空真言(淨三業真言)

    「嗡司乏拔乏希烏   爾乏爾嘛   司乏拔乏希烏喊」

    「嗡桑巴瓦   忤勿   薩瓦達嗎        桑巴瓦   忤勿行」

    「嗡娑巴瓦     蘇達   薩爾瓦打瑪      娑巴瓦蘇度      撼」

    「唵薩吧       述答   薩哩吧答哩嘛   薩吧        述怛夯」

    「唵梭巴哇     修達   薩爾哇達爾瑪   梭巴哇    修多杭木」

    「嗡瓦帕瓦   休他   瓦他    瓦帕瓦    休透汗」

【觀想】「從空性中生出………」

這一段的觀想,首先要唸一個咒語,就是觀空真言。

這裏的「唵 梭巴哇 修達」,是指一切的本質自然就是清淨的。

清淨什麼呢?

就是後面的「薩爾哇 達爾瑪」,也就是一切的法本是清淨的。

從這個空性當中,一切不淨的外在都已經轉變成為清淨的佛淨土。

    一切現在的外在的環境也好,我們的身體也好,全部首先轉變成為

      空性,接下來從空性當中,慢慢就要生起譬如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淨土當中就有阿彌陀佛的宮殿,那宮殿當中有這個阿彌陀如來等等。

暮課普賢警眾偈

【普賢警眾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此前四句出自《出曜經》,經中敍述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  

    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

  此後五句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鬆懈。

  人亦如是,一日過去,人命轉減,度世之道,不可不思惟勤求焉。

  二偈合併,自北宋《禪苑清規》收錄後,被叢林廣為採用。

  《六度集經》云:「人命,譬如牽牛屠市,牛遷一步,則一步近死地;

                   人得一日,猶如牛之一步,命流去矣。」

  《出曜經》云:「如何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遊者不還。」

  《四十二章經》云: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曰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

  《阿育王譬喻經》云:

    「昔有屠兒,養千頭牛,好使肥大,日殺一牛賣肉,已殺五百牛,

      餘有五百頭,方共跳騰喧戲,共相觝觸,世尊時入國,

      見牛如此,愍念顧後,語諸弟子:此牛愚癡,伴侶欲盡,方共戲喧。」

暮課─小淨土文宋朝慈雲懺主遵式法師作

【小淨土文】為宋朝慈雲懺主遵式法師所作。

遵式法師字知白,俗家姓葉,浙江寧海人,

母親王氏,乞觀音而生,從小就隨母持念觀音聖號。

稍長依天台東掖山義全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後,初學律宗,繼學天台,弘法各處,

後住天竺寺撰寫淨土懺、金光明三昧懺儀等,

以師所撰懺儀甚多,世稱「百本懺主」。

領眾懺講不絕,德聞於朝,宋真宗乾興二年,賜號慈雲,人稱「慈雲懺主」。

明道元年間示寂,住世六十九載。

另有【大慈菩薩發願偈】,「大慈菩薩」查不到歷史,大概是修淨土宗的大德。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