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

入密之鑰:大輪金剛陀羅尼

拿麼  司得利耶  地毘迦喃﹙薩哩嚩﹚怛他嘎多喃

拿摩。司得里牙。提維嘎難。         打他噶打。難。

Nama   straiya /  tibikānā / sarva tathāgatānā /

皈命                   ﹙一切﹚  如來眾

 毘囉什  毘囉什   摩訶斫迦囉    跋闍ロ利

唵。維喇及。維喇及。嘛哈。佳割喇。乏及里。

o  bira`si  bira`si  /  mahā cakrā      vajri /

   無垢   極淨                金剛

薩多  薩多  沙囉帝  沙囉帝  怛囉曳  怛囉曳

灑打。灑打。灑喇得。灑喇得。得喇夷。得喇夷。

sada   sada /  sārati   sārati /   dāriyi   dāriyi /

勇猛  極勇   堅固   極堅固   大乘   極大乘

毘陀末你  三槃若你   怛囉末底  悉陀  阿嘎利怛炎    娑婆訶

維達嘛你。三槃戛你。得喇嘛底。細達。搿里牙。得覽。司乏哈。

bhidamani / sambhamjani / dharmati / siddha -akaridhaya    svāhā //

智思維       正破       三慧   成就勝上種子灌頂  吉祥圓滿

《大輪金剛陀羅尼經》云:

「誦此咒二十一遍,能成一切咒法,善事速得成就。能成一切印法,一切壇法,當入曼荼羅大壇,不用事壇。」

《陀羅尼經》云:

「誦此咒三七遍,即當入一切曼荼羅,所作皆成。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

若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驗。若未曾入灌頂壇者,不得輒作一切手印。

若人誦此咒,即同入壇,作印行用,不成盗法也。」

《大藏秘要》云:

「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必從師受。

若未入灌頂輪壇,輒結手印作法,得盗法罪。所作不成。若於如來像前,

誦此咒二十一遍,即如見佛,即同入一切曼荼羅,所求諸法,皆得成就。」

觀想「面前空處現一金色ロ普ロ隆 (brum 勃魯姆) 字,變成華嚴勝妙宮殿。」

「盡虛空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普集會大曼荼羅等同聖者。

P17

華嚴 vs 天台

●華嚴修持法:華嚴禪定+四弘誓願+普賢十大願

  在組織方面,

    法藏賢首國師,把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用太陽照物的譬喻,

    分成了三時的「三時判教」,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

  在義理方面,

    立「十玄門」、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圓融無礙「一真法界」。

  在修持方面,

    有華嚴禪定、發四弘誓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與修學普賢十大願(發精進勇猛心)

●天台修持法:三種止觀+四種三昧+五悔法門

  在組織方面,

    開「五時八教」,判攝佛陀一生說法教化的次第;

    立「五重玄義」,歸納經典的內容。

  在義理方面,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以顯心境。

  在修持方面,

    有三種止觀、行四種三昧,證悟諸法的實相;

    有五悔法門與二十五方便,作為修行的前方便。

P18

十大願王 vs 五悔法門

●就事上而言

  十大願王與五悔法門的內涵,是一致的。

  五悔為十大之基石,十大乃五悔之開展。 

  從禮敬諸佛乃至普皆迴向莫不是發願。

●就理上而言

  十大願王,是行菩薩道的勇猛發心,也是直至成佛的願力。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讚歎、乃至迴向)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五悔法門,是修行禪定的預備工作,也是方便入門的法要。

●天台五悔法門傾向於個人解脫的修持。華嚴十大願王重視在利益眾生的發心。

●「五悔」法門之提出,主要見於《摩訶止觀》卷七下;

  經論中亦有提到此五悔的前四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占察善惡業報經》

  《合部金光明經》卷二《菩薩藏經》《大乘三聚懺悔經》《十住毘婆沙論》。

  因此五悔法門,實可說是深合各大乘經論的修持方法。

  而最後「發願」一科,實從「迴向」中別立而出,用以凸顯發心之歸向,

    並非智者大師所妄立。

P19

五悔法門 a懺悔-1

●懺悔的義涵

  在《金光明經文句》卷三〈滅業障品〉中,智者大師云:

  「懺者首也、悔者伏也,……不逆為伏,順從為首。……

    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而尚之。……

    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棄往求來,故名懺悔。

    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

    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

    總此賢聖皆名人,第一義理名為天,約人天論慚愧懺悔。」

  天台五悔法門從勸請乃至發願莫不是懺悔;

  Why云何「勸請」等餘四,亦名之為懺悔呢?

  在《修懺要旨》中,四明(9601028)尊者

  「所以悉稱『悔』者,蓋皆能滅罪故也。『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

    『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迴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

    『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

P20

五悔法門 a懺悔-2

●懺悔,是去除修行的違緣,主要是淨治罪障。

  經、論皆明示“懺罪”及“修觀”之間的重要關係。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

    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

    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

  《西藏宗喀巴(14171478)大師親承文殊菩薩之教法:》亦云:

  「生起空正見之主因有三,

  一者懺罪集福,二者對於上師、本尊不二之啟請(歸命),三者輾轉增上思惟   

  所聞之空見,故知修學禪定與智慧之前,必須要有懺罪與集福的前方便。」

 

 

 

 

P21

五悔法門 a懺悔-3

How而如何才能從懺悔中得到實益呢?

●懺悔旨在滅罪;罪有無量差別,滅罪之法亦應眾多。

但一般採用之分類有事、理二懺及作法、取相、無生三懺兩種;

此中作法懺、取相懺屬事懺,無生懺屬理懺,故今且依三懺來說明。

此三種懺法的內容,主要依據智者大師之說,

其中有大小乘、正助、滅罪差別等歧義,將分別敘述於下:

《修懺要旨》云:

「懺悔的種類,則依大、小乘分,

  各有作法(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定心運想,相起為期)、

  無生(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

●作法懺

  小乘作法懺,只適用於僧眾,

是指僧眾違犯佛所制的戒律後,依律而行的懺罪方法。

因戒律是佛所制,故違犯佛所制之戒,必須依佛所制之法方能懺除,

但只能除違戒之罪(遮罪),不能除所造之業(性罪)

至於實際之羯磨作法,依所犯戒之輕重而有所不同,此在律中皆有明示。

    小乘三種懺悔中,即以此懺為主。

  大乘作法懺則不限僧眾,

僧俗二眾均可依方等諸大乘經中之道場作法或祖師所制之懺儀而行,

其方法不外禮拜、稱名、發露、勸請、隨喜、發願、迴向等,

亦但除遮罪,不除性罪,因散心位中不見好相,作用力淺之故。

譬如殺生,依法懺悔,能除遮罪,但性罪仍在,業果成熟仍須償命。

  不論大小乘,作法懺均是從扶助戒律、滅除戒罪的立場出發,而若不特別強調, 

    所謂作法懺,多就小乘而言。

P22

五悔法門 a懺悔-4

相對於作法懺取小乘為主,取相懺和無生懺,則多指大乘之懺法而言。

●取相懺

取相懺不同於作法懺之於散心,而要依於靜定心的成就而除罪,

但因定心之力強,故能雙滅性、遮二罪。

  小乘的取相懺,在於取像專想,想成相起即能滅罪。

    《金光明經文句》云:

  「犯欲人,作毒蛇口想,此觀成時,婬罪即滅。」

而大乘的取相懺,則不論作法與否,重點在於要見好相。

    《釋禪波羅蜜》云:

    「行者依諸經中懺悔方法,專心用意,於靜心中,見種種諸相。

      如菩薩戒中所說,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

      見光華種種瑞相已,罪即得滅。若不見相,雖懺無益。」

總之,想相也好,見好相也好,說明取相懺均須賴定心之成就,

故有扶定、滅散亂之定罪的功用。

P23

五悔法門 a懺悔5

●無生即觀法空,大小乘俱是理之慧觀。

  小乘的無生懺以析空觀為主,只明但空。

    《修懺要旨》云:

  「觀造罪心本無主宰,念念無常,無誰能作、無是業報,我見若亡,諸使永寂。」

  而大乘的無生懺,是指相應於實相而言,深達罪性本空,了知一切法常清淨故。    

    《普賢觀經》云: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至誠心,懺悔六情根。」

  相對於作法懺取小乘為主,取相懺和無生懺,則多指大乘之懺法而言。

  大乘三懺中,以無生懺為正行,作法和取相只是助行,而之所以有正助的差異,   

    在於眾生根性不同,故修入方便有別。

  唯無生懺可單獨行之,作法和取相則不能離開無生懺理觀的基礎。

P24

今將此三種懺法之差異,以表整理之:

                作法懺        取相懺           無生懺

主要依乘         小乘          大乘             大乘

正助             助行          助行             正行

滅罪             遮罪        遮罪、性罪       遮罪、性罪、

              (違無作罪)                      無明

               (戒上罪)    (定上罪)       (慧上罪)

滅罪因緣          散心          定心             慧力

滅罪成就小乘   依律羯磨      想相成就         諸法無我

         大乘   方等諸懺       見好相           證空性

除障           三惡道報障     人道報障        三界有漏報

               三惡道業障     人道業障        三界有漏業

               怖畏憂愁煩惱   四住煩惱         無明煩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