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

三歸依

一、戒基

不論學顯、習密:不管修淨、參禪,或者是學五教華嚴、四教法華,

  也不管學大灌頂、學圓滿道次第,

  不管修淨、參禪,或者是學五教華嚴、四教法華,

  也不管學大灌頂、學圓滿道次第,

  學佛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三皈依。三皈依乃入道之基

豈是老生常談?

  若未能三皈依,就不能稱為佛弟子,不是佛弟子便不能領受佛的教導。

  若未皈依佛法僧三寶,欲修佛法一切法門全不能成就,這是根本。

實在是老婆心切啊!    

  (一)、皈依會引發我們自性的佛法僧三寶

  (二)、皈依三寶使我們生起始覺的智慧

  (三)、皈依三寶使我們得上受一切戒法;而戒有大用

《事鈔記》卷十五云:

「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必宗於戒

《資持記》云:

『五分功德以戒為初、無上菩提以戒為本

安有棄戒別求聖道。智論所謂無翅欲飛、無船欲渡。聖言深勉、可不信乎。』

《母論》云。有五種三歸、一翻邪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行宗記》云:

為道者通而為語即指三乘。推佛本意、下至翻邪終為一實而作前引

況經開會、殊途同歸涅槃重扶、無非顯性。今明為道、專指佛乘止息化城終非本意。故知化本尚非二乘、豈為世福而斯戒。」

翻邪者、翻邪三歸、即但受三歸依也。

《戒疏記》卷一云:

「然煩惑難清、要由方便、致設三學用為治元。

成論云、戒如捉賊定縛慧殺。三行相因、斯須攝濟。

故初行者務先學戒、檢策非違。三業清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行宗記》釋云:

『欲明三學開設之、此略敘之、則文無所壅。夫一切眾生、本來皆具真精妙性。性之為體、唯寂唯照。一迷此性、乃昏乃散。翻號無明、積成煩惑、計有人我、隨境發毒鼓身口意、造生死業。流轉諸趣、億劫無窮。

大覺慈哀、將令離苦、察病設藥、對分三種內心昏動對立定慧身口非違對立淨戒。聖教雖多不越三學、三學所立唯依色心。

論其起也則從本以發枝、用其治也則先粗而後細。』

      首先制戒、意在於斯譬夫濁水、風激波未息、欲得清澄無有是處。

      三學次第理數必然。乖越常模、去道全遠。煩即昏濁惑。謂亂動。

      三毒結使劫掠善財、喻之如賊。

三行相因謂次第而生。斯須攝濟謂不可相離。」

P11

二、顯相(出自弘一大師遺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戒疏記》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二化相者三住持者四一體

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

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

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

()理體者: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記:《多論》云:「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

從果彰號。由慧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滅理者,四諦之滅諦涅槃。學無學者,初果已去,同見真諦名理和僧。

然此理體三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

()化相者: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 (佛住世時,樹王得道為佛寶)

 演布諦教是法寶(說四諦法是法寶)

 拘鄰等五是僧寶(聲聞、緣覺為僧寶)

(大乘:佛之三身為佛寶,六度為法寶,十聖為僧寶。)

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

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佛滅度後,木土金石、丹青聖像為佛寶)

 紙素所傳是法寶(黃卷赤牘、三藏聖教為法寶)

   戒法儀相是僧寶(剃髮染衣,紹隆佛種為僧寶)

 法是僧體、儀相即削染也。

()一體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如常論者即指經論之宗

(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忘雙照,三智圓覺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為法寶;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為僧寶。)

《行宗記》釋云:

『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芝苑遺編補遺》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

化相者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

住持者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一體者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

P12

《戒疏記》云:

『三寶者佛法僧,『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獨達可重

故《寶性論》喻分六義: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

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

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苦毒;三寶六通難思議。

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

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

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行宗記》釋云:

    『初約義略釋、上三句顯益

近遠二字必對因果。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

希下一句結。希世者世間無故。獨達者超諸有故。

故下次引文廣釋。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

初義通四:理體局聖、凡愚不遇住持無信不遇。

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一體二乘不遇

第次唯約理寶:《歸敬儀》云『住持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

化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

據後一體在迷隨染。故此三種皆無此義。』

        第三:六通在人、唯對化相。餘三易解。

第四通四:住持化相能發信仰、理體一體可以修證、皆是嚴身。

第五亦通四:住持佛法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法亦準同。義剃染之僧為世福田、人天中勝、破戒惡行猶過外俗、況餘持奉其勝可知。《歸敬儀》云:金木石土體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故知此寶得名無上。

第六唯局理寶:《歸敬儀》云:此之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

一體雖常、然就迷邊隨緣流變。餘二無常、非所論矣。

 (八法者、《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違四順能動物情名為八風。』理寶人法皆是出世無漏聖道、不為八法之所動故。』)

P13

《戒疏記》卷二云:

『四寶為言、理為勝。由常住故、為世所歸餘三隨設、體是有法。』

《行宗記》釋云:

理寶勝者理通大小、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淨心本即大乘理。

今須約大以論勝劣。』若爾、與一體何。

『答。一體在迷專據凡說理寶約證唯從聖論。故分二矣。是故理寶獨勝餘三。』解脫知見、乃以出纏破障反照觀心、故云知見身也。

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歸依。

《歸敬儀》第二云:

『緣理三寶者。理謖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始有終。

但為惑網、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翦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終。由法成立、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 

前之三學從因受名。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準此可以類知。

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脫身者、由慧剋惑、惑無之處名解脫身。

故《論》云:

『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

歸依於僧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此明理寶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

P14

三、功益

《歸敬儀》第二云:

『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

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

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

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會受歸、隨緣還失。

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歸敬儀》第九云:

『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

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

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

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

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

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

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賣之。不能、不買。

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然後與之。

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

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

《事鈔記》卷三十九云:

『大集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

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

《業疏記》卷十云:

『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所旭以救護為義。如人獲罪於王。

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

P15

四、作持

《事鈔記 》卷三十九云:

『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

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資持記》釋云:

『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昆、不令忘失也。』

《業疏記》卷十釋云:

『作法之時、知三說已、無作便生。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

《濟緣記》卷十釋云:

『三說已者此據初念已前通名為作。無作便生即約次念徹至盡報也。

能授所受知業成處故不昧也。』

三皈依作法儀式雖簡,然必具儀;發此善法雖易,然長遠難

佛性種子人人本具,受到外緣(譬如人家一說),我們就生起了受三皈依的心,很高興的就受了。受三皈依之後,就引我們自性的佛寶。

雖然只是隨著法師三說,但過程的觀想卻也不易。

第一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隨羯磨聲悉皆震動

第二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皆集空中如雲如蓋盤旋不散』

第三遍觀想『想此善法從其頂門流入八識藏海永為佛種』

三皈雖止於生善之法,但善法不生,戒便無以為立。

是以三皈雖非戒,當持之如戒,切莫輕忽,錯認易行。

《華嚴經淨行品》云: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當知欲依華嚴經淨行品所云,行三皈依真是上品的難!

退求求其次想要護持三皈依,終身不違,仍舊是很難!

『歸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自在天魔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歸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典籍歸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

『歸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歸依清淨福田賢聖僧是我所尊』

寧捨身命者能有幾人?壽祖!夢老!

即便是每日心念三皈依,終身不間斷還是不太容易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