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朝暮行持(課堂版)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我今歸依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未轉無上法輪。欲舍報身入涅盤者。我皆至誠頂禮勸請轉大法輪。雨大法雨。然大法燈。照明理趣。施無礙法。莫般涅盤。久住於世。度脫安樂一切眾生。如前所說。乃至無盡安樂。

我今以此勸請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勸請功德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勸請功德。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如來。若復有人勸請如來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彼是財施。此是法施

●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若人以滿恒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於彼。由其法施。有五勝利。云何為五。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  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善男子。勸請功德無量無邊難可譬喻。如我昔行菩薩道時。勸請諸佛轉大法輪。由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釋諸梵王等。勸請於我轉大法輪

善男子。請轉法輪為欲度脫安樂諸眾生故。我於往昔。為菩提行。勸請如來久住于世莫般涅盤。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大慈大悲。證得無數不共之法。我當入於無餘涅盤。我之正法久住於世。我法身者。清淨無比。種種妙相。無量智慧。無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一切眾生皆蒙利益。百千萬劫說不能盡。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法身常住不墮常見。雖復斷滅。亦非斷見。能破眾生種種異見。能生眾生種種真見。能解一切眾生之縛。無縛可解。能植眾生諸善根本。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無作無動遠離闠鬧。寂靜無為。自在安樂。過於三世能現三世。出於聲聞獨覺之境。諸大菩薩之所修行。一切如來體無有異。此等皆由勸請功德善根力故。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于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盤。

●善男子。若有淨信男子女人。于此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得無量無邊大功德聚。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時皆得成就人身。得人身已成獨覺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恭敬尊重。四事供養一一獨覺。各施七寶如須彌山。此諸獨覺入涅盤後。皆以珍寶起塔供養。其塔高廣十二瑜繕那。以諸花香寶幢幡蓋常為供養。善男子。于意云何。是人所獲功德寧為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復有人于此金光明微妙經典眾經之王滅業障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所獲功德。于前所說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勸請十方一切諸佛轉無上法輪皆為諸佛歡喜讚歎

 

善男子。如我所說。一切施中法施為勝。是故善男子。於三寶所。設諸供養。不可為比。

勸受三歸。持一切戒。無有毀犯。三業不空。不可為比。

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隨力隨能隨所願樂。於三乘中。勸發菩提心。不可為比。

於三世中。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得無礙。速令成就無量功德。不可為比。

三世剎土一切眾生。令無障礙得三菩提。不可為比。

三世剎土一切眾生。勸令速出四惡道苦。不可為比。

三世剎土。一切眾生。勸令除滅極重惡業。不可為比。

一切苦惱勸令解脫。不可為比。

一切怖畏苦惱逼切。皆令得脫。不可為比。

三世佛前。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勸令隨喜發菩提願。不可為比。

勸除惡行罵辱之業。一切功德。皆願成就。所在生中。勸請供養尊重讚歎一切三寶。勸請眾生淨修福行。成滿菩提不可為比。

是故當知。勸請一切世界三世三寶。勸請滿足六波羅蜜。勸請轉於無上法輪。勸請住世經無量劫。演說無量甚深妙法。功德甚深無能比者。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道宣律師居終南山、後世因稱其撰述曰南山律。

其撰述最著者、為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略云事鈔

四分律含註戒本疏釋南山所集含註戒本  略云戒疏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釋南山所集隨機羯磨  略云業疏

世稱為南山三大部

逮及北宋、元照律在錢塘靈芝寺、中興南山律宗。

資持記以釋事鈔、

行宗記以釋戒疏、

濟緣記以釋業疏。

 

南山撰述中引文、多以略稱其僅標

律云或四分者、即四分律十誦者、即十誦律僧祇律

五分者、即五分律

善見者、即善見律毗婆娑

母論者、即毗尼母論

了論者、即二十二明了論、或此論疏

多論或婆論者、即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伽論者、即薩婆多摩得勒伽

五百問者、即五百問論

以上皆為律部重要之典籍。此外如善生、即優婆塞戒經。

智論、即大智度論

成論、即成實論等。

 

聖道本基

 

戒疏云『斯乃大聖降臨、創開化本。將欲拯拔諸有、同登彼岸。為道制戒、本非世福。』 

行宗釋云『為道者通而為語即指三乘。推佛本意、下至翻邪、終為一實而作前引。況經開會、殊途同歸涅槃重扶、無非顯性。今明為道、專指佛乘止息化城終非本意。故知化本尚非二乘、豈為世福而斯戒。』

戒疏續云『然煩惑難清、要由方便、致設三學用為治元。故成論云、戒如捉賊、定縛慧殺。三行相因、斯須攝濟。  故初行者務先學戒、檢策非違。三業清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行宗釋云『欲明三學開設之、此略敘之、則文無所壅。夫一切眾生、本來皆具真精妙性。性之為體、唯寂唯照。一迷此性、乃昏乃散。翻號無明、積成煩惑、計有人我、隨境發毒鼓身口意、造生死業。流轉諸趣、億劫無窮。大覺慈哀、將令離苦、察病設藥、對分三種。內心昏動對立定慧、身口非違對立淨戒。聖教雖多不越三學、三學所立唯依色心。論其起也則從本以發枝、用其治也則先粗而後細。首先制戒、意在於斯譬夫濁水、風激波未息、欲得清澄無有是處。三學次第、理數必然。乖越常模、去道全遠。  煩即昏濁惑。謂亂動。三毒結使劫掠善財、喻之如賊。三行相因謂次第而生。斯須攝濟謂不可相離。

資持云『五分功德以戒為初、無上菩提以戒為本。安有棄戒別求聖道。智論所謂無翅欲飛、無船欲渡。聖言深勉、可不信乎。』

 

戒有大用

 

事鈔云『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必宗於戒。』 

資持釋云『初句住持義、次句軌物義、三發趣義、四本基義。此之四句攝盡戒功。  文敘功能而首標大用者。良由有用方見功能、功由用彰所以先舉。』

 

歸意

 

業疏云『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  所旭以救護為義。  如人獲罪於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  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 

濟緣釋云『初句示境。  所歸下顯義。  如人下舉喻。  眾生下合法。上三句合上獲罪於王、下二句合上投向他國。魔有四種、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未歸三寶、皆繫屬焉。』見業疏記卷十

顯相

 

戒疏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演布諦教為法寶、拘鄰等五為僧寶。  三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寶。  四一體者。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行宗釋云『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初明理寶五分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彰號滅理四諦滅諦涅槃學無學者初果已去同見真諦名理和僧。然此理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  化相中。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住持中。戒法是僧體、儀相即削染也。  一體中如常論者即指經論之宗。』 

芝苑云『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見芝苑遺編補遺

 

戒疏又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獨達可重名寶。  故寶性論喻分六義。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學習班。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壙有無上。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行宗釋云『初約義略釋、上三句顯益。近遠二字必對因果。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希下一句結。希世者世間無故。獨達者超諸有故。故下次引文廣釋。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初義通四。住持無信不遇。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理體局聖、凡愚不遇。一體二乘不遇。  第二義中、唯約理寶。歸敬儀云、住持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又云、化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據後一體在迷隨染。故此三種皆無此義。  第三喻中、六通在人、唯對化相。毒謂苦惱。  第四通四。住持化相能發信仰、理體一體可以修證、皆是嚴身。  第五亦通四。餘三易解。住持佛法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歸敬儀云、金木石土體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故知此寶得名無上。法亦準同。剃染之僧為世福田、人天中勝、破戒惡行猶過外俗、況餘持奉其勝可知。  第六唯局理寶。歸敬儀云、此之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一體雖常、然就迷邊隨緣流變。餘二無常、非所論矣。八法者、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違四順能動物情名為八風。理寶人法皆是出世無漏聖道、不為八法之所動故。』

 

戒疏又云『四寶為言、理為勝。由常住故、為世所歸餘三隨設、體是有法。』 

行宗釋云『理寶勝者理通大小、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淨心本即大乘理。今須約大以論勝劣。  若爾、與一體何。答。一體在迷、專據凡說。理寶約證、唯從聖論。故分二矣。是故理寶獨勝餘三。』已上皆見戒疏記卷二

 

歸敬儀云『緣理三寶者。理謖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始有終。但為惑網、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翦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終。  由法成立、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前之三學從因受名。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準此可以類知。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脫身者、由慧剋惑、惑無之處名解脫身。解脫知見、乃以出纏破障反照觀心、故云知見身也。  唯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歸依。 

故論云。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於僧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  如世珍寶、為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之所歸仰、故名正歸。』

 

歸敬儀又云『此明理寶是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已上皆見釋門歸敬儀第二

 

功益

 

歸敬儀云『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會受歸、隨緣還失。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見釋門歸敬儀第二

 

歸敬儀又云『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歸敬儀又云『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賣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已上皆見釋門歸敬儀第九

 

事鈔云『大集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作法

 

羯磨註云『善見論云。並須師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見隨機羯磨第二  已下所引羯磨文皆然不再註出

 

受五戒八戒時、亦應準此。文略不出。

 

事鈔云『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資持釋云『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昆、不令忘失也。』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藏經
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千菩薩是時 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禮佛 白佛言 世尊 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懴悔滅罪 速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言 人欲學三藐三菩提 或聲聞乗人 或縁覺乗人 或大乗人 或餘衆生    應誦十方十世界十佛名號 然十千燈若酥若油香及摩香 亦隨燈數種種華種種果種種葉 作大供養行大布施 盛十頻伽水 盛十坩水沐浴清淨 以香熏身著新淨衣更洗手足 兩手各持十枚蓮華 應當菜食給使僕人 皆令淨潔 於十方面 各施佛座懴悔之人於十方面 隨便設座 即於坐處 禮十方佛

口自發露懴悔 從來所作行業 亦悔無始生死以來 所造衆惡 改徃修來 誓不復作

佛言舍利弗 東方名阿輸訶世界此謂無憂 於彼有佛名月勝吉                   南方難陀世界此謂歡喜      於彼有佛名旃檀吉                                  西方跋陀羅世界此謂賢      於彼有佛名無邊光明                               北方饒益眼世界          於彼有佛名幢吉                                        東南方月光世界          於彼有佛名無憂吉                                       西南方有幢世界          於彼有佛名寳剎                                            西北方有鳴世界          於彼有佛名華德                                        東北方安隱世界          於彼有佛名三勇猛                                        上方有月世界            於彼有佛名大功德吉                                      下方大名世界            於彼有佛名光明吉                                        一日一夜 六時行道禮拜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 而說此言我禮一切諸佛如來 彼現在十方諸佛 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轉法輪 現光明法輪 現取法輪 現雨法雨 現繫法鼓 現吹法螺  現建法幢 現然法炬 現以法施 充足衆生                      隨一切衆生所樂 皆悉爲說法 能多利益 安隱衆生 爲慈悲世間   爲饒益諸天人衆我今頂禮 彼諸如來 彼諸如來 彼佛尊重應當供養 諸佛是大智慧是世間眼 能爲世間作證主領世間現知現見
我以身口意敬禮彼佛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所造惡業 爲一切衆生障礙或起貪或起瞋或起癡不識佛法僧不識善不善法                                          或以惡身口意出佛身血或誹謗正法或破和合僧
或殺眞人羅漢或殺父母或起備十不善道
或已作 今作 當作 或見他作 讃歎隨喜                          或以身三口四意三業 行作衆惡 惡口罵詈 誹謗他人                  或斗秤欺誑於人 或生六道 惱亂父母                                 或取塔寺物 或用僧物 或用四方僧物                           或破佛所教戒 或不隨和尚阿闍黎語                          或瞋 或罵 或誹謗 聲聞 縁覺 大乗                                     或因慳嫉 造諸惡業 或惡罵如來或法說非法 或非法說法                                      如是一切諸惡 我今於十方諸佛 發露懴悔 彼諸如來 現見現知現證
我於佛前 一心發露 不敢覆藏 發露已後 誓不敢作                                           是諸罪業 應入地獄 餓鬼畜生 阿修羅道 或經八難             願此諸罪 現前消滅 未來不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懴悔不敢覆藏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爲修行菩提 如彼所懴悔 我今亦復如是懴業障礙   發露之後 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懴悔 我亦如是懴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爲修行菩提今現懴悔 我亦如是懴悔發露   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爲修行菩提已懴悔當懴悔現懴悔我亦如是懴悔 誓不敢作                                                          舍利弗 若善男子 善女人 當如是懴悔                                      是故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得於一切諸法清淨 無有障礙   應當如是懴悔 諸惡業障 旣發露已 誓不更作                                                   若樂生剎利富貴種姓 多饒財寳 種種具足 形貌端正 欲得大乗者  當如是懴悔                                               若欲得四天王處 當如是懴悔                                           若欲得三十三天燄摩天 兠率陀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應如是懴悔                       若欲得梵身天 梵富樓天 大梵天 少光 無量光 光曜 少淨無量淨徧淨 受福 無罣礙天 果實天 無相天 不煩不熱 善見 善現 色究竟當如是懴悔                                                      若樂生無色界 空處 識處 不用處 非想非非想處 當如是懴悔                    若欲得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果 當如是懴悔                          若欲得聲聞 三明六通 神力自在 聦明利智                            若欲得縁覺 菩提 當如是懴悔                                        若欲得一切智 清淨智 不可思議智 無等等智正遍智 如是當懴悔

舍利弗 何以故 一切諸法由因縁生 如來所說 有法從縁生 有法從縁滅
以因縁展轉 於彼法過去 彼已滅已 轉彼業無障礙 彼諸法未生 亦無障礙       舍利弗何以故 一切諸法 如來所說 皆悉空寂 無衆生 無壽命 無人 不生不滅舍利弗 一切諸法 自身所造 自身者 亦是有                              舍利弗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欲入此法慧 所謂無眞實衆生 此謂說滅一切業障   

爾時舍利弗 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欲得聲聞乗 縁覺乗 大乗或有餘人修功德 云何當生隨喜善根                爾時 佛告舍利弗 善男子 善女人 若欲隨喜晝夜六時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恭敬合掌 如是
當說此言                                                         若有衆生 於十方已作功德事 若布施 若持戒 若修行 我於彼一切隨喜       第一隨喜 勝隨喜 最上隨喜 無上隨喜 無等隨喜 無等等隨喜 我悉如是隨喜 若有衆生 於十方當作功德 若布施 若持戒 若修行 我於彼一切隨喜                  以第一隨喜 勝隨喜 最上隨喜 無上隨喜無等隨喜 無等等隨喜 我悉如是隨喜若有衆生 於十方今現作功德 若布施 若持戒 若修行 我於彼一切隨喜          以第一隨喜 勝隨喜 最上隨喜 無上隨喜 無等隨喜 無等等隨喜 我悉如是隨喜若彼諸菩薩 初發菩提心功德若彼菩薩 已於百劫修行功德聚 若彼菩薩已得無生法忍功德聚 若彼菩薩已得不退地功德聚 若菩薩從一地次第至十地功德    我於彼一切隨喜 以第一隨喜 勝隨喜 乃至無等等隨喜                                 若菩薩先已修行六波羅蜜相應功德善根 我悉隨喜 以第一隨喜 乃至無等等隨喜若未來菩薩當修行六波羅蜜相應功德善根我悉隨喜以第一隨喜 乃至無等等隨喜若現在諸菩薩今修行六波羅蜜相應功德 我悉隨喜 以第一隨喜 乃至無等等隨喜  以過去如來 應供正遍知 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轉法輪 爲饒益衆生     爲安隱衆生 爲慈悲衆生 爲以義饒益衆生 及諸天人 聲聞縁覺菩薩 所造功德 我悉隨喜                                                                         未來如來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轉法輪爲饒益衆生 爲安隱衆生                  爲慈悲衆生 爲以義饒益衆生 及諸天人聲聞縁覺菩薩 所造功德 我悉隨喜    現在十方諸佛 現得阿耨三菩提現轉法輪 現燃法炬 現擊法鼓 現吹法螺        現建法幢 現以法施充足衆生 饒益衆生 安隱衆生 慈悲世間 以義饒益一切人天若彼聲聞縁覺大乗所造功德 我悉隨喜 以第一隨喜乃至無等等隨喜         舍利弗 此謂隨喜功德聚 以此隨喜功德聚 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功德
此功德果報 不可數 不可量                                                   舍利弗 若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衆生 乃至恒河沙等 世界衆生 悉皆漏盡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以四事盡壽供養                                             若善男子善女人
如是隨喜功德 勝此功德無量無邊                                是故舍利弗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隨喜               若女人 欲得男子身 當隨喜                                                

爾時 舍利弗 白佛言 世尊 已說隨喜 爲現在未來菩薩光明 云何勸請                     佛告舍利弗 若善男子 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聲聞乗 若縁覺乗  若大乗 若餘衆生 晝夜六時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恭敬合掌 說如是言                                       我禮一切諸佛世尊 今現在十方諸佛 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轉法輪     我已禮彼佛 我今勸請 轉於法輪 願諸佛世尊 轉法輪 願然法燈 願開法眼    願然法炬 願興法雲 願吹法螺 願擊法鼓 願建法幢 爲饒益衆生安隱衆生
爲慈悲世間 以義饒益一切天人                                               舍利弗晝夜六時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恭敬合掌 說如是言 我禮一切諸佛世尊若十方諸佛 欲入涅槃
我當勸請彼佛 願久住世 爲饒益衆生 安隱衆生       慈悲世間以義饒益一切天人 我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此勸請            舍利弗 此謂勸請聚 此勸請聚 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不可數量                     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 三千大千世界 布滿七寳布施如來若善男子善女人  前勸請功德 勝此功德無量無邊                                           舍利弗 若恒河沙等世界 布滿七寳布施諸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                            前勸請功德 勝此功德無量無邊 如是勸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我勸請    舍利弗此謂勸請聚 以此勸請聚若善男子善女人 現勸請彼功德不可思量
何以故 舍利弗 我先修行菩提行 我已如是勸請諸佛 爲轉法輪                         以此功德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帝釋諸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等亦勸請我轉於法輪 爲多所饒益 安隱世間 乃至以義饒益一切天人                               
舍利弗 我先勸請諸如來 爲法久住 我以此功德善根故                          得十力 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 得四無礙辯 得大慈大悲 我已入泥洹 我法當久住                                            

爾時 舍利弗 白佛言 世尊 云何善男子善女人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聲聞乗 若縁覺乗 若大乗 若餘衆生 當行迴向善根 爲一切智
爾時 佛告舍利弗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聲聞乗     若縁覺乗 若大乗 若餘衆生 晝夜六時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恭敬合掌
作如是言我於無始生死 所作功德善根或於佛 或於法 或於僧 或一人                         乃至施與畜生一摶食 或懴悔 或勸請 或隨喜 或歸依三寳受戒功德 一切和合迴施與一切衆生 如諸佛世尊 現智無著智 迴施與一切衆生                 我亦如是迴施一切衆生                                                                如手捉寳珠 施與一切 如雲降雨潤益無盡無減 爲衆生富貴無減 爲功德無減  法無減 智慧無減樂說無減 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爲得一切智            我以此功德 施與衆生一切和合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此善根 願令一切衆生 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一切智                          如先諸菩薩 爲菩提修行善根修行迴向 爲一切智我亦如是迴向                     爲一切智 以此善根 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一切智                        如未來諸菩薩 當修行迴向善根 爲一切智 我亦如是以迴向善根 爲一切智    如現在諸菩薩 修善根爲 一切智 我亦如是迴向善根 爲一切智                       以此善根 願一切衆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一切智如先釋迦牟尼佛     坐菩提樹下 住不可思議無垢定 降伏惡魔 所有諸法 可知可見可覺                   於夜後分 明星出時 以一念相應慧 行滅苦道 得證醍醐 我亦如是                     一切衆生 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無量光明 如來勝光明如來清淨光明      如來功德光明 如來師子 如來百光 如來高明 如來網光 如來珠光如來火光  如來光王 如來莊嚴如來寳幢 如來法幢 如來身勝 如來等應供正遍知       如餘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轉法輪 爲饒益多衆生                    爲安隱諸衆生 爲慈悲世間 乃至以義饒益一切天人 我亦如是                    爲一切衆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轉法輪 爲饒益多衆生爲安隱衆生    爲慈悲世間乃至以義饒益一切天人                                             舍利弗 此謂迴向功德聚 此功德聚 勝前布施功德聚 百分千萬億分                      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此經 爲他廣說 所得功德 無數無量                     舍利弗 若有人能令三千大千世界雜類衆生 於一念頃俱得人身                      已復能令得縁覺菩提 常以四事供養施與一一縁覺七寳如須彌山                如是日日乃至入涅槃 入涅槃已起七寳塔 華香旛盖種種供養                        舍利弗 於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所得功德 寧爲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 世尊 甚多 善逝                                                            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此經 所得功德 復多於彼 願此功德                    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功德比前功德 百分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舍利弗 善男子善女人 信此經 勸請十方諸佛 爲轉法輪 如我所說      法施勝於財施爾時 四衆一萬人 俱從座起 皆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說此言 世尊 我等當受持此經爲人廣說當信 何以故                          世尊 我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成就如是善根 如是善法                    是時帝釋天王散以天華供養世尊及此經法而說此言                              世尊 此經有大功德爲增長諸菩薩善根 爲滅業障                                    是時 佛告帝釋 如是 如是 憍尸迦 何以故 天王 我念過去阿僧祇劫                 是時有大光聚如來應供 正遍知 出現於世 天王 大光聚如來 應供正遍知     壽六十八億歳初始說法 有百千萬億弟子 彼一切皆阿羅漢 盡諸有漏                    第二說法有九十九千億弟子 亦皆漏盡 得阿羅漢                                   第三說法有九十八億百千弟子諸漏已盡 得阿羅漢                                 天王 彼大光明聚如來 應供 正遍知 爲一切世間 諸天梵王 沙門 婆羅門故    住經六十八億歳是時 帝釋天王及四衆 從光明聚如來受持此經                         爲多利益一切世間 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天女名竭伽陀受持此經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厭離女人 得丈夫身 常生人天之中 不經惡趣      八萬四千世作轉輪王憍尸迦 於汝意云何
至此彼竭伽陀女人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我昔於億百千世界 值無數佛 同名光明聚如來 於彼佛所 悉聞此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 聞此如來名必定得大般涅槃                                  若有女人聞此光明聚如來名者 當轉女身 壽命終時 無有疑亂 不更受女身            憍尸迦 此經大功德 恩能攝受諸菩薩摩訶薩 善根能滅諸業障礙                  是時 帝釋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云何受持 是時 佛告帝釋憍尸迦                此經名滅業障礙 汝當受持 亦名菩薩藏 汝當受持 亦名斷一切疑 如是受持
佛說經已 帝釋天王 及長老舍利弗比丘衆 及諸菩薩 天人 阿修羅 揵闥婆      一切世間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菩薩藏經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勸請品第十九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一)〈151〉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

爾時,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

爾時,梵天在梵天上,遙知如來所念,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梵天上沒不現,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爾時,梵天白世尊曰:此閻浮提必當壞敗,三界喪目。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應演法寶,然今復不暢演法味,惟願如來普為眾生廣說深法!又此眾生根源易度,若不聞者,永失法眼。

「此應為法之遺子,猶如優缽蓮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雖出於地,未出水上,亦未開敷。是時,彼華漸漸欲生,故未出水。或時此華以出水上,或時此華不為水所著。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所見逼促,諸根應熟,然不聞法而便喪者,不亦苦哉。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為說法。」

爾時,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偈曰:

  「梵天今來勸,   如來開法門;

  聞者得篤信,   分別深法要。

  猶在高山頂,   普觀眾生類;

  我今有此法,   昇堂現法眼。」

爾時,梵天便作是念:如來必為眾生說深妙法。

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已,即還天上。

爾時,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下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一》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道場,圓滿無上佛果。初成道時,佛陀思惟五濁惡世眾生迷惑顛倒,難可教化,久住世間,實無益處,而欲入無餘涅槃。

當時,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的想法,即前往面見佛陀,恭敬禮拜、長跪合掌,勸請佛陀慈悲住世,大轉法輪。佛陀告訴大梵天王:「一切眾生皆為塵垢染污,貪著世間欲樂,蒙蔽了清明智慧。若住世說法,皆是徒勞無功,不如速入涅槃。」大梵天王聞佛所說,再次禮拜懇請:
「佛陀!現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化導眾生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能夠蒙佛救度的眾生亦非常多,世尊怎能選擇入滅,令眾生錯失得度因緣呢?而且,您過去無數劫以來,發無上菩提心,為眾生廣集法藥,乃至為求一偈,捨卻自身、妻兒性命,如今為何不顧念眾生而欲自入涅槃?」

於是,大梵天王一一提起過去佛陀為眾生求法之事:佛曾為妙色王,為尋求正法令諸眾生得以解脫,自捨己妻,為毘沙門王所化現之夜叉鬼所食。又曾為虔闍尼婆梨王,欲求得微妙法寶,普利人民,以自身燃燈供養。亦為毘楞竭梨王,樂好正法,於身上斲千鐵釘,忍苦求法。又或者,為曇摩鉗太子,自身投入熾火燃燒之大火坑,以做供養,誓求大法。為爵多羅仙人,四方求法,願剝皮作紙、析骨為筆、血用和墨,書寫法偈,令一切眾生皆能讀誦修行。又為尸毘王,割捨自己的血肉,餵食饑餓的老鷹。

大梵天王讚歎佛陀過去捨身求法、利益眾生的菩薩願行,勸請佛陀因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度化眾生的時機已然成熟,請佛住世、大轉法輪。由於大梵天王的勸請,佛陀便前往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說四諦法,化導眾生。至此,佛陀、四諦法、五比丘一時俱有,佛法僧三寶終於出現於世。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妙法蓮華經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而說偈言:『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溼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諸

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

十年已。

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

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

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

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

得比!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是功德,轉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宮。若復有人於法處坐,有人來令坐聽,若分令坐,是人功德,轉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法華,可往聽。即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得與陀羅尼菩薩生一處,利,百千萬世瘖啞口氣舌常亦無病;齒垢黑、不、不、亦不落,不曲;脣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亦不曲戾;,亦不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牙齒悉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具足。世世所生,佛聞法,信受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因,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一切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三世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離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服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持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

迴向品第七

【第18 義】:回向修道(II-8)

L1〉殊勝遍迴向,其作用最勝,

L2〉無所得行相,

L3〉不顛倒體性。

L4〉遠離

L5〉佛福品自性念行境,

L6〉有方便

L7〉無相,

L8〉諸佛所隨喜。

L9〉不繫於三界,

L10〉下〈L11〉中及〈L12〉上品,是餘三迴向,生大福為性。

(01)〈L1〉爾時,慈氏菩薩謂善現言:「菩薩隨喜迴向俱行諸福業

事,於餘有情施、戒、修等諸福業事,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

(02)〈L2〉爾時,善現問慈氏菩薩言:「若諸菩薩所起隨喜迴向之

心,普緣無量無數世界,一一世界無量無數已入涅槃諸佛世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展轉乃至入般涅槃,如是乃至法將滅盡,於其中間所有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若諸弟子施、戒、修等諸福業事及學、無學無漏善根,若佛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若為利樂一切有情大慈大悲及餘無量無邊佛法,若說法要,若依法要學諸善根,若佛世尊般涅槃後,諸有情類所種善根,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之心。復以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此善根共有情類引發無上正等菩

提。於意云何?彼諸菩薩緣如是事,起如是行相隨喜迴向心,為有如是所緣可得,如彼菩薩所取相不?」

(03)慈氏菩薩答善現言:「彼諸菩薩緣如是事,起如是行相隨喜迴

向心,實無如是所緣可得,如彼菩薩所取之相。」

(04)具壽善現謂慈氏菩薩言:「若無如是所緣諸事如彼菩薩所取相

者,彼諸菩薩隨喜迴向,豈不皆成想、心、見倒?所以者何?如有執著無所有事,無常謂常,實苦謂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由斯發起想、心、見倒。如所緣事,實無所有,菩提及心亦應如是。若爾,一切應無差別,此中何等是所緣事,何等是隨喜心,何等是菩提,何等是迴向,云何菩薩緣如是事,起隨喜心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05)慈氏菩薩報善現言:「如是所起隨喜迴向,不應對彼新學大乘

菩薩前說。所以者何?彼聞如是隨喜迴向,所有信樂恭敬之心皆當滅沒。如是隨喜迴向之法,應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或曾供養無量諸佛,久發大願,多植善根,為多善友所攝受者,分別開示。所以者何?彼聞如是隨喜迴向,不驚不怖,不退不沒。諸菩薩眾應以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迴向所求一切智智,當於爾時,應作是念:『所可用心隨喜迴向,此所用心盡滅離變,此所緣事及諸善根皆亦如心盡滅離變。此中何等是所用心?復以何等為所緣事及諸善根而說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心於心,理不應有隨喜迴向,以無二心俱時起故,心亦不可隨喜迴向,心自性故,是故隨喜迴向之心及所緣事皆不可得。』」

(06)時天帝釋白善現言:「新學大乘諸菩薩眾聞如是事,其心將無

驚怖退沒?云何菩薩於所緣事起隨喜心?云何攝受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07)爾時,具壽善現依慈氏菩薩作如是言:「諸菩薩眾普緣十方一

切如來應正等覺斷諸有路,絕戲論道,殄諸雲霧,摧諸棘刺,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到心自在,第一究竟,入無餘依涅槃界者,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展轉乃至入般涅槃,如是乃至法將滅沒,於其中間所有功德及諸弟子所種善根,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之心,復持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諸菩薩云何不墮想、心、見倒?」

(8a)〈L3〉慈氏菩薩謂善現言:「若諸菩薩於自所起隨喜迴向心等

諸法,無心等想,則不墮於想、心、見倒;若諸菩薩於自所起隨喜迴向心等諸法有心等想,則便墮於想、心、見倒。又諸菩薩以如是心念佛弟子功德善根而生隨喜,正知此心盡滅離變,非能隨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隨喜,又正了達能迴向心法性亦爾,非能迴向,及正了知所迴向法其性亦爾,非所迴向。若有能依如是所說隨喜迴向是正非邪,諸菩薩眾皆應發起如是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8b)又諸菩薩普緣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所有功德,若諸弟子

所有善根,若異生類所有善根,若傍生趣聽聞正法所有善根,若餘天、龍,廣說乃至人非人等聽聞正法,發菩提心,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之心,既隨喜已,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8c)於如是時,若正解了諸能隨喜迴向之法盡滅離變,諸所隨喜迴

向之法其性亦然,〔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復於是時,若正解了都無有法可能隨喜迴向於法,雖如是知,而能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便不墮於想、心、見倒。所以者何?是諸菩薩於能隨喜迴向之心及所隨喜迴向之法不生執著,是名無上隨喜迴向。若諸菩薩於能隨喜迴向之法,起能隨喜迴向法想,於所隨喜迴向之法,起所隨喜迴向法想,而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則便墮於想、心、見倒,所起隨喜迴向皆邪,菩薩應知方便遠離。

(8d)〈L4〉若諸菩薩於所修作諸福業事,如實了知遠離寂靜,於能

隨喜迴向之心亦如實知遠離寂靜。如實知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諸法中都無取著,而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則不墮於想、心、見倒。

若諸菩薩於所修作諸福業事,不如實知遠離寂靜,於能隨喜迴向之心亦不能知遠離寂靜,於一切法執著諸相,而起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則便墮於想、心、見倒。

(8e)〈L5〉若諸菩薩於已滅度諸佛世尊及諸弟子功德善根,欲正發

起隨喜迴向,應作是念:『如佛世尊及諸弟子皆已滅度,自性非有,功德善根亦復如是,我所發起隨喜迴向及所迴向無上菩提,性相亦爾,都不可得。』如實知已,於諸善根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便能不生想、心、見倒,不取相故,佛所聽許,名正隨喜迴向菩提。若諸菩薩以取相為方便,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已滅度佛及弟子功德善根取相隨喜迴向菩提,是為非善隨喜迴向。若諸菩薩不取相為方便,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已滅度佛及弟子功德善根離相隨喜迴向菩提是名為善隨喜迴向。」

(09)〈L6〉慈氏菩薩問善現言:「云何菩薩於佛及弟子功德善根等,

皆不取相,而能隨喜迴向菩提?」

(10)善現答言:「應知菩薩所學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雖不取相,

而所作成,非離般若波羅蜜多有能正起隨喜迴向,是故菩薩欲成所作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11a)慈氏菩薩謂善現言:「莫作是說。所以者何?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中,佛及弟子功德善根都不可得,所起隨喜迴向菩提亦不可得。此中菩薩應作是觀:『過去如來及諸弟子功德善根性皆已滅,所起隨喜迴向之心及大菩提,性皆寂滅。我若於彼取相分別,發生隨喜迴向之心,諸佛世尊皆所不許。所以者何?於已滅度佛弟子等,取相分別隨喜迴向,是則名為大有所得。』過去已滅,無所有故,未來現在佛弟子等未至、不住,亦不可得。若不可得,非取相境,若取其相,發生隨喜迴向菩提,便墮顛倒。

(11b)是故菩薩欲於如來及諸弟子功德善根正發隨喜迴向菩提,

應於中起有所得取相分別隨喜迴向,若於其中起有所得取相分別隨喜迴向,佛不說彼有大義利。所以者何?如是隨喜迴向之心,妄想分別,名雜毒故。

(11c)〈L7〉如有飲食,雖具上妙色香美味,而雜毒藥,愚夫淺識,

貪取噉之,初雖適意,後便大苦。如是一類補特伽羅,不善受持,不善觀察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善通達甚深義趣,而告大乘種性者曰:『來,善男子!汝於三世諸佛世尊戒等五蘊及餘無量無邊功德,若佛弟子所種善根,若佛世尊授諸菩薩、聲聞、獨覺三菩提記,彼有情類所種善根,若諸天人、阿素洛等所種善根,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隨喜,迴向菩提。』

如是所說隨喜迴向,以有所得為方便故,譬如世間雜毒飲食,菩薩種性補特伽羅不應隨彼所說而學。

(11d)〈L8〉是故大德!應說云何住菩薩乘善男子等,應於三世十

方諸佛及弟子等功德善根隨喜迴向,可名無毒?」

(12a)善現答言:「若諸菩薩欲不謗佛而發隨喜迴向心者,應作是念:『如諸如來應正等覺如實通達功德善根有如是性有如是相有如是法而可隨喜我今亦應如是隨喜。如諸如來應正等覺如實通達,應以如是諸福業事迴向菩提,我今亦應如是迴向。』若作如是隨喜迴向,則不謗佛,不雜眾毒,離諸過咎,善順佛教。

(12b)〈L9〉復次,菩薩應作如是隨喜迴向,如戒蘊等,不墮三界,

非三世攝,隨喜迴向亦應如是。所以者何?如彼諸法,自性空故,不墮三界,非三世攝,隨喜迴向亦復如是。若能如是隨喜迴向,不雜眾毒,無所失壞;若不如是隨喜迴向,當知是邪隨喜迴向。若諸菩薩作如是念:『如諸如來應正等覺如實通達諸功德等,有如是法,可依此法發生無倒隨喜迴向,我今亦應依如是法發生隨喜迴向

之心。』是為正發隨喜迴向

(13a)〈L10〉爾時,世尊讚善現曰:「善哉!善哉!汝今乃能為諸

菩薩作大佛事。善現當知!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諸有情類,一切皆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等世出世間有相功德,是一菩薩所起無倒隨喜迴向,於彼功德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缺〈L11〉

(13b)〈L12〉復次,善現!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發無上正

等覺心,一一住如殑伽沙劫,以有所得而為方便,皆持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樂具恭敬供養如殑伽沙世界有情,常無間斷,於意云何?是諸菩薩由此因緣得福多不?」

(14)善現對曰:「甚多,世尊!如是福聚若有形色,十方各如殑伽

沙界不能容受。」

(15)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一菩薩由深般若波

羅蜜多所攝受故,發起無倒隨喜迴向所獲功德,於前菩薩有相福聚,百倍為勝,千倍為勝,乃至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為勝。」

(16)爾時,四大天王各與眷屬二萬天子俱,頂禮佛足,合掌恭敬白

言:「世尊!是諸菩薩所起無倒隨喜迴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所攝受故,威力廣大,勝前所說有所得施多百千倍。」

(17)時天帝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各與眷屬十萬天子俱,皆持種種天

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幡蓋、眾妙珍奇,

奏天樂音而供養佛,頂禮佛足,合掌白言:「是諸菩薩所起無倒隨喜迴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所攝受故,威力廣大,勝前所說有所得施多百千倍。」

(18)時大梵王,廣說乃至色究竟天各與無量百千天眾,前詣佛所,

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俱發聲言:「希有!世尊!是諸菩薩所起無倒隨喜迴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所攝受故,威力廣大,勝前所說有所得施多百千倍。」

(19)爾時,佛告淨居天等諸天眾言:「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假使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一一住如殑伽沙劫,以有所得而為方便,皆持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樂具恭敬供養如殑伽沙世界有情,常無間斷。若有菩薩普緣三世諸佛世尊所有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及餘無量無邊佛法,若諸弟子所有善根,若餘有情所修善法,如是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俱行諸福業事。復持如是隨喜俱行諸福業事,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起隨喜迴向所獲功德,勝前所說有相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第19 義】:隨喜修道(II-9)

M由方便無得,隨喜諸善根,是此中所說,修隨喜作意。

(20)〈M〉爾時,善現便白佛言:「如世尊說『現前發起最尊最勝,

最上最妙隨喜俱行諸福業事』,云何名為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俱行諸福業事?」

(21a)佛告善現:「若諸菩薩於三世法不取不捨,不念不得,知無有法已、正、當生,知無有法已、正、當滅,如法實性,發生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俱行諸福業事。

(21b)復次,善現!若諸菩薩欲於三世諸佛世尊及弟子等,布施、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及正解脫、解脫智見相應善根,發生無倒隨喜迴向,應作是念:『如真解脫,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相應善根亦復如是;如真解脫,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相應善根亦復如是;如真解脫,所有勝解亦復如是;如真解脫,隨喜迴向亦復如是;如真解脫,一切過去已滅諸法亦復如是;如真解脫,一切未來未生諸法亦復如是;如真解脫,一切現在現轉諸法亦復如是;如真解脫,過去無量無數世界諸佛世尊及弟子等亦復如是;如真解脫,未來無量無數世界諸佛世尊及弟子等亦復如是;如真解脫,現在無量無數世界諸佛世尊及弟子等亦復如是。如是諸法真如法性,無向無背,無縛無脫,無染無

淨,我於如是功德善根現前隨喜,以無移轉及無失壞、無相、無得而為方便,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最尊最勝,最上最妙隨喜迴向。』

(21c)善現當知!如是無倒隨喜迴向所獲功德,於十方面各如殑伽

沙數世界一切有情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一一住如殑伽沙劫,以有所得而為方便,皆持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樂具恭敬供養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一切有情,常無間斷,所獲施福,及於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一一住如殑伽沙劫,以有所得而為方便,所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相應善根,百倍為勝,千倍為勝,乃至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為勝。」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食偈咒觀想

『凡』

早齋出生(偈一遍咒七遍三彈指)

偈語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咒語度利益莎訶(三遍)

午齋出生(偈一遍咒七遍三彈指)

偈語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咒語穆帝莎訶(三遍)

晚齋出生(偈一遍咒七遍三彈指)

偈語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咒語穆力陵莎訶(三遍)

施無遮食真言 

咒語穆力陵莎訶(三遍)

手印左手「金剛拳」按腰

        右手結「施無畏印」,垂掌舒五指向外手心放光

觀想

「觀想道場法食融通,悉無遮止,

六道眾生,皆獲平等,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軍荼利小咒

咒語阿彌利得怕都(正反掌各三遍)

手印左手大姆指食指小指豎直持食器中指無名指屈

         右手大姆指捻無名指指甲餘三指直伸

「誦咒時,先覆掌指向供物,自內向外三復,

再仰掌,由外向內三復。」

觀想

「仰願十方三寶,慈悲加持,此水此米,

普施法界眾生,悉獲飽滿,同生極樂,共證菩提。」

變食真言

咒語南無薩縛怛他誐哆  縛嚕枳帝

三跋囉三跋囉(三遍)

手印左手持食器,食器在手掌的中央(軍荼利小咒)

         右手大姆指中指相捻,每誦咒至「三跋囉三跋囉」時,順時鐘相捻轉;「吽」時,大姆指食指相彈。

觀想

滴清涼水,能除饑與渴,彈灑灌頂門,悉令獲安樂。」

「食器上有一白色梵文『凡』字,流出種種無量甘露法食,

展轉增多,普遍虛空,妙香馥郁。」

甘露水真言

咒語南無蘇嚕婆耶怛他誐哆耶怛姪他唵  蘇嚕蘇嚕鉢囉蘇嚕鉢囉蘇嚕娑婆訶(三遍)

手印左手持食器,食器在手掌的中央(軍荼利小咒)

右手結「施無畏印」,豎臂展五指向外手心向食器

觀想

「自我自性佛心海,流出無量甘露水,無邊醍醐味。」

「食器上有一白色梵文『凡』字,流出甘露法水,甘美滋養,

廣大如海,沾此水者,普得清涼,猛火息滅,

身心潤澤,離饑渴想,永得清淨妙樂。

普供養真言

咒語誐誐曩三婆縛伐日囉斛(三遍)

手印二手直合二中指各屈二節二食指各屈二節

         二大姆指壓二食指上餘無名指小指直合

觀想

「觀想屈中指處成白色字,明點流出無盡供養,

充滿十方剎海,」

「普令六道眾生,遐邇一體,高下均平,老幼貴賤強弱冤親,悉得飽滿。」

蒙山施食偈咒觀想

 

大輪金剛陀羅尼

咒語拿摩。司得里牙。提維嘎難。打他噶打。難。

唵。維喇及。維喇及。嘛哈。佳割喇。乏及里。

灑打。灑打。灑喇得。灑喇得。得喇夷。得喇夷。

維達嘛你。三槃戛你。得喇嘛底。細達。搿里牙。得覽。司乏哈。(三七遍)

手印敘述不易(現場展示)

觀想

「面前空處現一金色ロ普ロ隆 (brum 勃魯姆) 字,

變成華嚴勝妙宮殿。」

「盡虛空界生死六趣有情,

速得入普集會大曼荼羅等同聖者。」

勃魯姆

 

 

淨三業真言

咒語司乏拔乏希烏   爾乏爾嘛 

 司乏拔乏希烏 (五遍)

手印蓮花合掌(虛心合掌)中指開 (又名淨三業印)

觀想

「觀想一切有情本性清淨,為諸客塵之所覆蔽,不悟真理,

今持咒結印作觀,加持自他,還令復本,悉令清淨。」

「誦時同時觀想,印五處加持( 額、右肩、左肩、心、喉 )

清淨內心。」

 

佛部三昧耶

咒語   打他[*]   睹把巴牙   司乏 (一遍)

手印

虛心合掌二食指開屈於中指上節大姆指捻食指下紋

二手從中指到無名指的指尖都要相接

觀想

「佛部諸尊,降臨頂上,加持行人,速令獲得,身業清淨,罪障消滅,福慧增長。」

 

蓮花部三昧耶

咒語   德嘛   獨把巴牙   司乏 (一遍)

手印兩手大姆指小指相接中間三指大開如蓮花開敷

觀想

「蓮華部主觀世音菩薩諸尊,降臨右頂,加持行人,

速令獲得,口業清淨,罪障消滅,成就辯才。」

 

金剛部三昧耶9

咒語   及喇   獨把巴牙   司乏 (一遍)

手印

左手覆右手仰兩手背相著

右小指叉左大姆指下方左小指叉右大姆指上方

觀想

「金剛部菩薩,降臨左頂,加持行人,速令獲得,

意業清淨,三昧現前,證菩提心。」

 

 

 

 

披甲護身真言

咒語   及喇  谷里獨巴地怕塔牙司乏 (五遍)

手印

兩小無名指內相叉左後右前兩中指直指端相著

食指微屈如勾近中指背不著中指兩大姆指壓無名指下節

觀想

「自身被金剛兜甲鎧冑,光耀威武,如韋馱菩薩然。」

「誦時同時觀想,印五處加持( 額、右肩、左肩、心、喉 )

清淨內心。」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三遍)

咒語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三遍)

手印金剛合掌

觀想11

「華嚴三聖在吾人頭頂上方放光,吾人面向前方,

盧舍那佛在正頂上方,文殊菩薩在左頂上方,

普賢菩薩在右頂上方。」

 

開地獄真言

咒語   伽囉帝耶  司乏哈(三遍)

手印左手金剛拳右手作拳大姆指食指誦咒時往地相彈

觀想

「咒聲及佛威光普遍,十方地獄一時俱破息諸苦惱。」

「觀因緣性空,地獄眾生,發菩提心。」

普召請真言

咒語南無   部部帝唎伽哩哆哩  怛哆誐哆耶(三遍)

手印

左手金剛拳右手大姆指食指相捻餘三指微彎

每誦完一遍咒時食指微鉤作召請狀掌心向前觀想放金光

觀想

「十方三途六道群靈,及另自所召請之一切眾生,

承佛威光及真言法力,一時同來道場。」

解冤結真言

咒語  三陀囉  伽陀  娑婆訶(三遍)

手印兩手外相縛右手在上每誦完一遍咒時解開

觀想

「六道眾生,承咒力及佛力,無始冤結,一時冰釋清淨。」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三遍)

咒語      (以下佛菩薩聖號均無)

手印金剛合掌(以下佛菩薩聖號均同)

觀想15

「空中出現華嚴經卷,藍底金字,放大光明,遍滿虛空。」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無常住十方佛(以下佛菩薩聖號從頭到尾反覆三稱)

觀想

「空中十方諸佛,金身巍巍,坐寶蓮台,咸放光明,

來照我及眾生,遍滿虛空。」

 

南無常住十方法

觀想

「空中無量經卷,放光,遍滿虛空。」

 

南無常住十方僧

觀想

「空中菩薩聲聞諸賢聖僧,威儀端嚴,放光,遍滿虛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觀想

「釋迦如來坐寶蓮台,在行者頂上中央,與行者同向。」

(行者於第三遍的「」字問訊出位)

觀想

「行者出位禮佛,必須觀想釋迦、觀音、地藏、阿難,
以本願力,聞我稱名,顯現虛空,濟拔餓鬼離苦。」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想

「行者頂上左方,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坐蓮台。」

 

南無冥陽救苦地藏王菩薩

觀想

「行者頂上右方,有五佛冠嚴飾之地藏菩薩坐蓮台。」

 

南無啟教阿難陀尊者

觀想

「尊者立於佛側。」

三皈依真言

咒語        刊姆(三遍)

手印有事相與理體二種三寶皈依手印

觀想

「頭上有佛菩薩(娑婆三聖)放光,

所召一切眾生,一心同皈三寶。」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咒語   鉢囉末鄰陀寧  娑婆訶(三遍)

手印兩手金剛合掌二食指屈二大姆指壓二食指上

觀想

「心口有一心月輪,上有一青色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無始定業悉皆消滅。」

『赫利』 『赫利』

 

 

 

觀世音菩薩滅業障真言

咒語   阿嚕勒繼  娑婆訶(三遍)

手印

兩手金剛縛中指小指無名指外相叉

二食指屈二節與二大姆指相捻

觀想

「心口有一心月輪,上有一白色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一切業障悉皆消滅。」

滅障礙開咽喉真言

咒語   步步  底哩伽哆哩  怛哆誐哆耶(三遍)

手印左掌持食器右手大姆指食指相捻餘三指相分微屈

觀想

「大姆指中指點取所觀想,食器上方青色蓮花上白色阿字,

流出清淨性水,彈灑虛空,彈時作聲。」

「觀想清淨性水,猶如噴泉,彈灑虛空,

觸諸鬼眾咽喉,清涼潤澤,開通無障礙。」

『阿』

三昧耶戒真言

咒語  三昧耶  薩埵鋄(三遍)

手印兩手金剛縛二中指伸直如針

觀想

「誦時觀想諸佛放光,一切眾生同受金剛光明三昧寶戒,

心得清淨,身如菩薩,白色凡字,放大光明普照有情。」

『凡』

 

 

一字水輪真言

咒語          (三遍)

手印誦咒時引右手臨覆食器上方稍離手波微動

觀想

「觀想乳等甘露自白色梵文凡字中流出,猶如日月,

一切鬼等皆得飽滿,無所乏少。」

「觀右手心中猶如乳色,

變為八功德水,流出一切甘露醍醐。」

乳海真言

咒語南無三滿哆  沒馱喃    (三遍)

手印右手臨覆食器上方稍離手不動

觀想

「想食器上有白色梵文凡字。」

「觀想一字水輪咒亦是變乳海義,

此咒莫非再令乳海廣大融通耳。」

 

七寶如來名

南無多寶如來(以下七佛從頭到尾反覆三稱)

咒語(此為南無多寶如來之梵音念法以下七佛同)

南無拔[*]乏得波虎拉達拿牙打他[*]打牙

手印空心合掌

觀想

「得法智慧,財寶具足,稱意受用無盡。」

南無寶勝如來

咒語

南無拔[*] 乏得  拉達拿吉都拉加牙打他[*]打牙

手印敘述不易(現場展示)

觀想

「能斷生死煩惱業火,得無上法性智寶。」

 

南無妙色身如來

咒語

南無拔[*]乏得蘇魯叭牙打他[*]打牙

手印敘述不易(現場展示)

觀想

「不受醜陋,具足相好,圓滿舒勝,端嚴第一。」

 

南無廣博身如來

咒語

南無拔[*]乏得必不拉[*]得拉牙打他[*]打牙

手印敘述不易(現場展示)

觀想

「能消餓鬼針咽業火,清涼通達。」

南無離怖畏如來

咒語

南無拔[*]乏得[*]達得拉納牙打他[*]打牙

手印敘述不易(現場展示)

觀想

「離諸怖畏,常得安樂。」

 

南無甘露王如來

咒語

南無拔[*]乏得阿彌得拉加牙打他[*]打牙

手印敘述不易(現場展示)

觀想

「得法智慧,財寶具足,稱意受用無盡。」

 

南無阿彌陀如來

咒語

南無拔[*]乏得阿彌打菩達牙打他[*]打牙

手印彌陀印

觀想

「能令往生極樂,蓮花化生,入不退地。」

結願正施

咒語神咒加持法施食‧‧…‧(一遍)

手印左手扣手指花印右無名指寫水中

觀想

「誦時要觀想無盡頭的山和水,這樣才能供養十方。」

(山指:重重無盡的米山;水指:廣大融通的乳海。)

 

 

施無遮食真言

咒語   穆力陵  娑婆訶(三遍)

手印左手金剛拳按腰右手結施無畏印

觀想

「觀想道場法食融通,悉無遮止,六道眾生,皆獲平等,

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往生咒

咒語南無  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彌唎都婆毘  阿彌唎哆  悉耽婆毘
         阿彌唎哆  毘迦蘭帝  阿彌唎哆  毘迦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隸  娑婆訶(三遍)

手印右手上左手下如阿彌陀如來立時印(寂而照印)

觀想

「觀想心月輪上,有一紅色梵文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遇斯光者罪障消滅,苦惱解脫。」

『赫利』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袈裟

【「袈裟」的意義】

「袈裟」是梵語、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羅沙曳」。

  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

  可以把它叫做「壞色衣」,因為它是從衣的「色 」而立名的,或「染污衣」;

  又可以叫做「雜碎衣」,因為「袈裟」的縫製方法,

    必須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後縫合起來,或「割截衣」。

又據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說:

「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製而成。

世田種糧,以養形命。

法衣之田,長養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

它有一些原因和含義

第一:印虔地點處於熱帶,人們多著白衣。

佛教為了僧俗有別,所以規定衣服染色。

第二:白色俗裝,比較亮麗;法衣壞色,不求美艷。

第三:割截縫製,能以杜防典賣,且無法移作他用。

第四:染污雜碎,能除愛美心理。

第五:割截染壞,可息盜賊奪衣之念。

 

【「袈裟」的顏色】

「袈裟」雖然是以「色」立名,即所謂三種壞色;

  但是它的顏色如何,卻是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現在我們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說法,介紹如下:

四分律第十六說:有三種壞色:或青、或黑、或木蘭色,可隨意染。

十誦律第十五說:或青、或泥、或茜,三種壞色。

另據五分律第九、磨訶僧祇律第十八、毘尼母經第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第八、有部毘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

也都說是三種壞色。這三種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三種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巴、皂色」)、

木蘭色(或作「茜色、棧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

所謂「壞色」,

有一種解釋說:「青、黑、木蘭」皆屬「壞色」。

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

又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黑、木蘭」混濁一起,才能算是「壞色」。更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壞色」。

——如法藏大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說:「『袈裟』此云『不正色』。

謂將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為『壞色』」。

另據毘尼母經第八說:「諸比丘衣色脫褪,佛聽用十種色染:

一者泥、二者陀婆樹皮、三者婆陀樹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

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樹皮、九者施設婆樹皮、

十者種種雜和之色」。

如梵網經卷下說:「無論在何國土,比丘服飾,必須與其國人俗服有別」。

關於「袈裟」的顏色問題,還有一些闡述,不過一時無法作更多的介紹。

總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於「毀其形好,僧俗有別」。

 

【裁製「袈裟」用的材料】

叫做「衣體」或「衣材」。關於這一項,佛制也有一些規定。

據善見律毘婆沙第十四所舉示的,

有「驅磨、古貝、句賒耶、欽婆羅、娑那、婆興伽」等六種材料。

十住毘婆沙論第十六所舉示的,

有「劫貝、芻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種材料。

磨訶僧祇律第二十八所舉示的,

有「欽婆羅、劫貝、芻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等七種材料。

更據四分律第三十九所舉示的,

有「拘舍、劫貝、欽跋羅、芻摩、叉摩、舍冕、麻、翅夷羅、拘攝羅、

嚫羅缽尼」等十種材料。

另外在十住毘婆沙論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經提到過「糞掃衣」之名,

這種衣服,在阿含部藏經說:它是從曠野間拾取包裹屍體用過的布塊,

或是其他破舊布縷,洗淨之後縫合而成的。

 

【「袈裟」的種類】

主要的凡三種,它們是「五衣、七衣、大衣」,簡稱為「三衣」。

  一、「五衣」:「五衣」梵語「安陀會」,義譯為「中著衣」。

       此衣是用五條布料,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共計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語「鬱多羅僧」,義譯為「上衣」。

       此衣是用七條布料,每條兩長一短做成,共計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語「僧伽黎」,義譯為「眾聚時衣」或「大衣」。

    此衣共分九品。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條,每條三隔,共計二十七隔。

      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共計一百二十五隔。

       (一)「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

            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兩長一短。

       (二)「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

            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兩長一短。

       (三)「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

            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四長一短。

「三衣」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金襴袈裟」或「金縷衣」的;

  這種「袈裟」實際上就是「大衣」的一種。

    不過它的質料珍貴,是用金縷織成的。 

  這種「金縷衣」的來歷,說法不一。

    據禪林象器箋「服章門」引中阿含經說:

      「金縷衣」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獻給佛的「袈裟」。

    另據菩薩瓔珞經說:

      「金縷衣」是用天人福蓋獻給佛八萬四千金縷,所織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紹的種種「袈裟」,都是出家僧尼們所著用的「法衣」。

除了那些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縵衣」的「法衣」。

  這種「法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製成,它是給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尼)」,  

    和受過「在家戒」的男女居士們著用的。

  因為他們都還沒有受過出家「大戒」,不堪「為世福田」。

    所以他們著用的「縵衣」,不能裁縫「田相」。

     

【「三衣」的用處】

  一、「五衣」是平常起臥時用的。

       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

       不過在我國,僧尼們在工作時,都穿著國式的褲襖,並未著用「五衣」。    

  二、「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

       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

  三、「大衣」是說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

 

【「三衣」的縫裂方法】

  據磨訶僧祇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說:

如果衣料細薄,也可以用兩層三層四層合併縫製。

  原始的「袈裟」,本來是沒有裝配「衣鉤」的。

  據四分律第四十說:

「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

    由於這一因緣,佛才聽許諸比丘們,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

      以便繫牢袈裟。後來才演變成現在這樣的「如意」形的「衣鉤、衣環」。

【「三衣」的穿著】

  必須繞身三匝。並且可以視乎天氣的冷熱,隨穿一件、兩件、三件。

  如果夜裡太冷,也可以把「大衣」蓋在身上。

  又五分律說:

「佛言:若出村入村,

若草木鉤衣破、風土污坌入葉中,

或日曝壞衣色,聽為護衣故,聚落外翻著袈裟。

若衣易壞,聽顛倒著衣,上下安鉤紐」。

此中所說的一切,都是有關於「袈裟」的傳統規制。

佛教東來以後,由於空間的轉移、和時間的變遷,「袈裟」的原本形象,

  已經有些破壞!現在的「袈裟」:幅面已經縮小,質料日趨浮華;

  著用時也只是繞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再者:搭衣、抽衣(穿脫袈裟)、捧持、折疊,也有一定的制式,

      同時還得誦持「偈咒」。

        著袈裟偈「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一遍)

        著僧伽黎「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一遍)

        著五衣偈「善哉解脫服 無上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不捨離」 (一遍)

                  唵 悉陀耶 莎訶 (三遍)

        著七衣偈「善哉解脫服 無上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常得披」 (一遍)

                  唵 度波度波 莎訶 (三遍)

        著大衣偈「善哉解脫服 無上福田衣 奉持如來命 廣度諸眾生」 (一遍)

                  唵 摩訶迦婆波 吒悉帝 莎訶 (三遍)

【「袈裟」的功德】

  「袈裟」乃佛教之標幟,是聖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豈是尋常可比?

    所以清主順冶皇帝讚歎它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一、據戒壇經說:

「五衣表斷貪,淨身業也。七衣表斷瞋,淨口業也。

大衣田相,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並表斷癡,淨意業也」。

  二、又據悲華經說:

「佛於寶藏佛前,發願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

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

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

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

四者:若眾生共相違背,含袈裟力,尋生悲心。

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摘自釋氏要覽)

  三、另據大般涅槃經說..

「龍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鳥之難」。

  四、地藏十輪經說:

「有一犯人,被判綁縛棄置曠野之間。頭頂袈裟指許,得免鬼魅之難」。

 

  五、又經云:

「有一獼猴,趁僧不在,戲著袈裟;歡喜跳躍,失足墮谷,命終得生天上。

後九十劫,得出世道」。

  六、阿含經說:

「破舊袈裟,不堪更用,懸於曠野山林;人畜鳥獸,若有見者,得種福善」。

 

【結語】

  一般長衫三種壞色:青、黑、木蘭色……,隨意染,

    與出家戒臘和僧臘等無關,凡出家僧眾都是可以穿著的。

  但是在各大道場或佛教學院會有不同的規定,所以常會看到穿著統一的顏色 

     (如黑色.灰色.咖啡色…等),但黃色長衫是寺院住持和尚的象徵。

 

 

 

 

 

 

 

 

 

 

 

 

 

參考資料 摘錄自<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祥雲法師著>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

三歸依

一、戒基

不論學顯、習密:不管修淨、參禪,或者是學五教華嚴、四教法華,

  也不管學大灌頂、學圓滿道次第,

  不管修淨、參禪,或者是學五教華嚴、四教法華,

  也不管學大灌頂、學圓滿道次第,

  學佛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三皈依。三皈依乃入道之基

豈是老生常談?

  若未能三皈依,就不能稱為佛弟子,不是佛弟子便不能領受佛的教導。

  若未皈依佛法僧三寶,欲修佛法一切法門全不能成就,這是根本。

實在是老婆心切啊!    

  (一)、皈依會引發我們自性的佛法僧三寶

  (二)、皈依三寶使我們生起始覺的智慧

  (三)、皈依三寶使我們得上受一切戒法;而戒有大用

《事鈔記》卷十五云:

「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必宗於戒

《資持記》云:

『五分功德以戒為初、無上菩提以戒為本

安有棄戒別求聖道。智論所謂無翅欲飛、無船欲渡。聖言深勉、可不信乎。』

《母論》云。有五種三歸、一翻邪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行宗記》云:

為道者通而為語即指三乘。推佛本意、下至翻邪終為一實而作前引

況經開會、殊途同歸涅槃重扶、無非顯性。今明為道、專指佛乘止息化城終非本意。故知化本尚非二乘、豈為世福而斯戒。」

翻邪者、翻邪三歸、即但受三歸依也。

《戒疏記》卷一云:

「然煩惑難清、要由方便、致設三學用為治元。

成論云、戒如捉賊定縛慧殺。三行相因、斯須攝濟。

故初行者務先學戒、檢策非違。三業清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行宗記》釋云:

『欲明三學開設之、此略敘之、則文無所壅。夫一切眾生、本來皆具真精妙性。性之為體、唯寂唯照。一迷此性、乃昏乃散。翻號無明、積成煩惑、計有人我、隨境發毒鼓身口意、造生死業。流轉諸趣、億劫無窮。

大覺慈哀、將令離苦、察病設藥、對分三種內心昏動對立定慧身口非違對立淨戒。聖教雖多不越三學、三學所立唯依色心。

論其起也則從本以發枝、用其治也則先粗而後細。』

      首先制戒、意在於斯譬夫濁水、風激波未息、欲得清澄無有是處。

      三學次第理數必然。乖越常模、去道全遠。煩即昏濁惑。謂亂動。

      三毒結使劫掠善財、喻之如賊。

三行相因謂次第而生。斯須攝濟謂不可相離。」

P11

二、顯相(出自弘一大師遺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

《戒疏記》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二化相者三住持者四一體

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

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

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

()理體者: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記:《多論》云:「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

從果彰號。由慧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滅理者,四諦之滅諦涅槃。學無學者,初果已去,同見真諦名理和僧。

然此理體三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

()化相者: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 (佛住世時,樹王得道為佛寶)

 演布諦教是法寶(說四諦法是法寶)

 拘鄰等五是僧寶(聲聞、緣覺為僧寶)

(大乘:佛之三身為佛寶,六度為法寶,十聖為僧寶。)

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

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佛滅度後,木土金石、丹青聖像為佛寶)

 紙素所傳是法寶(黃卷赤牘、三藏聖教為法寶)

   戒法儀相是僧寶(剃髮染衣,紹隆佛種為僧寶)

 法是僧體、儀相即削染也。

()一體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如常論者即指經論之宗

(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忘雙照,三智圓覺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為法寶;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為僧寶。)

《行宗記》釋云:

『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芝苑遺編補遺》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

化相者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

住持者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一體者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

P12

《戒疏記》云:

『三寶者佛法僧,『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獨達可重

故《寶性論》喻分六義: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

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

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苦毒;三寶六通難思議。

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

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

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行宗記》釋云:

    『初約義略釋、上三句顯益

近遠二字必對因果。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

希下一句結。希世者世間無故。獨達者超諸有故。

故下次引文廣釋。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

初義通四:理體局聖、凡愚不遇住持無信不遇。

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一體二乘不遇

第次唯約理寶:《歸敬儀》云『住持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

化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

據後一體在迷隨染。故此三種皆無此義。』

        第三:六通在人、唯對化相。餘三易解。

第四通四:住持化相能發信仰、理體一體可以修證、皆是嚴身。

第五亦通四:住持佛法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法亦準同。義剃染之僧為世福田、人天中勝、破戒惡行猶過外俗、況餘持奉其勝可知。《歸敬儀》云:金木石土體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毀之人自獲罪福。故知此寶得名無上。

第六唯局理寶:《歸敬儀》云:此之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

一體雖常、然就迷邊隨緣流變。餘二無常、非所論矣。

 (八法者、《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違四順能動物情名為八風。』理寶人法皆是出世無漏聖道、不為八法之所動故。』)

P13

《戒疏記》卷二云:

『四寶為言、理為勝。由常住故、為世所歸餘三隨設、體是有法。』

《行宗記》釋云:

理寶勝者理通大小、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淨心本即大乘理。

今須約大以論勝劣。』若爾、與一體何。

『答。一體在迷專據凡說理寶約證唯從聖論。故分二矣。是故理寶獨勝餘三。』解脫知見、乃以出纏破障反照觀心、故云知見身也。

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歸依。

《歸敬儀》第二云:

『緣理三寶者。理謖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始有終。

但為惑網、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翦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終。由法成立、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 

前之三學從因受名。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準此可以類知。

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脫身者、由慧剋惑、惑無之處名解脫身。

故《論》云:

『歸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

歸依於僧者、謂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此明理寶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

P14

三、功益

《歸敬儀》第二云:

『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

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

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

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會受歸、隨緣還失。

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歸敬儀》第九云:

『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

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

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

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

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

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

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賣之。不能、不買。

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然後與之。

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

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

《事鈔記》卷三十九云:

『大集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

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

《業疏記》卷十云:

『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所旭以救護為義。如人獲罪於王。

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

P15

四、作持

《事鈔記 》卷三十九云:

『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

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資持記》釋云:

『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昆、不令忘失也。』

《業疏記》卷十釋云:

『作法之時、知三說已、無作便生。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

《濟緣記》卷十釋云:

『三說已者此據初念已前通名為作。無作便生即約次念徹至盡報也。

能授所受知業成處故不昧也。』

三皈依作法儀式雖簡,然必具儀;發此善法雖易,然長遠難

佛性種子人人本具,受到外緣(譬如人家一說),我們就生起了受三皈依的心,很高興的就受了。受三皈依之後,就引我們自性的佛寶。

雖然只是隨著法師三說,但過程的觀想卻也不易。

第一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隨羯磨聲悉皆震動

第二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皆集空中如雲如蓋盤旋不散』

第三遍觀想『想此善法從其頂門流入八識藏海永為佛種』

三皈雖止於生善之法,但善法不生,戒便無以為立。

是以三皈雖非戒,當持之如戒,切莫輕忽,錯認易行。

《華嚴經淨行品》云: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當知欲依華嚴經淨行品所云,行三皈依真是上品的難!

退求求其次想要護持三皈依,終身不違,仍舊是很難!

『歸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自在天魔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歸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典籍歸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

『歸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歸依清淨福田賢聖僧是我所尊』

寧捨身命者能有幾人?壽祖!夢老!

即便是每日心念三皈依,終身不間斷還是不太容易吧!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6

入密之鑰:大輪金剛陀羅尼

拿麼  司得利耶  地毘迦喃﹙薩哩嚩﹚怛他嘎多喃

拿摩。司得里牙。提維嘎難。         打他噶打。難。

Nama   straiya /  tibikānā / sarva tathāgatānā /

皈命                   ﹙一切﹚  如來眾

 毘囉什  毘囉什   摩訶斫迦囉    跋闍ロ利

唵。維喇及。維喇及。嘛哈。佳割喇。乏及里。

o  bira`si  bira`si  /  mahā cakrā      vajri /

   無垢   極淨                金剛

薩多  薩多  沙囉帝  沙囉帝  怛囉曳  怛囉曳

灑打。灑打。灑喇得。灑喇得。得喇夷。得喇夷。

sada   sada /  sārati   sārati /   dāriyi   dāriyi /

勇猛  極勇   堅固   極堅固   大乘   極大乘

毘陀末你  三槃若你   怛囉末底  悉陀  阿嘎利怛炎    娑婆訶

維達嘛你。三槃戛你。得喇嘛底。細達。搿里牙。得覽。司乏哈。

bhidamani / sambhamjani / dharmati / siddha -akaridhaya    svāhā //

智思維       正破       三慧   成就勝上種子灌頂  吉祥圓滿

《大輪金剛陀羅尼經》云:

「誦此咒二十一遍,能成一切咒法,善事速得成就。能成一切印法,一切壇法,當入曼荼羅大壇,不用事壇。」

《陀羅尼經》云:

「誦此咒三七遍,即當入一切曼荼羅,所作皆成。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

若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驗。若未曾入灌頂壇者,不得輒作一切手印。

若人誦此咒,即同入壇,作印行用,不成盗法也。」

《大藏秘要》云:

「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必從師受。

若未入灌頂輪壇,輒結手印作法,得盗法罪。所作不成。若於如來像前,

誦此咒二十一遍,即如見佛,即同入一切曼荼羅,所求諸法,皆得成就。」

觀想「面前空處現一金色ロ普ロ隆 (brum 勃魯姆) 字,變成華嚴勝妙宮殿。」

「盡虛空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普集會大曼荼羅等同聖者。

P17

華嚴 vs 天台

●華嚴修持法:華嚴禪定+四弘誓願+普賢十大願

  在組織方面,

    法藏賢首國師,把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用太陽照物的譬喻,

    分成了三時的「三時判教」,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

  在義理方面,

    立「十玄門」、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圓融無礙「一真法界」。

  在修持方面,

    有華嚴禪定、發四弘誓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與修學普賢十大願(發精進勇猛心)

●天台修持法:三種止觀+四種三昧+五悔法門

  在組織方面,

    開「五時八教」,判攝佛陀一生說法教化的次第;

    立「五重玄義」,歸納經典的內容。

  在義理方面,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以顯心境。

  在修持方面,

    有三種止觀、行四種三昧,證悟諸法的實相;

    有五悔法門與二十五方便,作為修行的前方便。

P18

十大願王 vs 五悔法門

●就事上而言

  十大願王與五悔法門的內涵,是一致的。

  五悔為十大之基石,十大乃五悔之開展。 

  從禮敬諸佛乃至普皆迴向莫不是發願。

●就理上而言

  十大願王,是行菩薩道的勇猛發心,也是直至成佛的願力。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讚歎、乃至迴向)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五悔法門,是修行禪定的預備工作,也是方便入門的法要。

●天台五悔法門傾向於個人解脫的修持。華嚴十大願王重視在利益眾生的發心。

●「五悔」法門之提出,主要見於《摩訶止觀》卷七下;

  經論中亦有提到此五悔的前四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占察善惡業報經》

  《合部金光明經》卷二《菩薩藏經》《大乘三聚懺悔經》《十住毘婆沙論》。

  因此五悔法門,實可說是深合各大乘經論的修持方法。

  而最後「發願」一科,實從「迴向」中別立而出,用以凸顯發心之歸向,

    並非智者大師所妄立。

P19

五悔法門 a懺悔-1

●懺悔的義涵

  在《金光明經文句》卷三〈滅業障品〉中,智者大師云:

  「懺者首也、悔者伏也,……不逆為伏,順從為首。……

    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而尚之。……

    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棄往求來,故名懺悔。

    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

    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

    總此賢聖皆名人,第一義理名為天,約人天論慚愧懺悔。」

  天台五悔法門從勸請乃至發願莫不是懺悔;

  Why云何「勸請」等餘四,亦名之為懺悔呢?

  在《修懺要旨》中,四明(9601028)尊者

  「所以悉稱『悔』者,蓋皆能滅罪故也。『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

    『隨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迴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

    『發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

P20

五悔法門 a懺悔-2

●懺悔,是去除修行的違緣,主要是淨治罪障。

  經、論皆明示“懺罪”及“修觀”之間的重要關係。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

    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

    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

  《西藏宗喀巴(14171478)大師親承文殊菩薩之教法:》亦云:

  「生起空正見之主因有三,

  一者懺罪集福,二者對於上師、本尊不二之啟請(歸命),三者輾轉增上思惟   

  所聞之空見,故知修學禪定與智慧之前,必須要有懺罪與集福的前方便。」

 

 

 

 

P21

五悔法門 a懺悔-3

How而如何才能從懺悔中得到實益呢?

●懺悔旨在滅罪;罪有無量差別,滅罪之法亦應眾多。

但一般採用之分類有事、理二懺及作法、取相、無生三懺兩種;

此中作法懺、取相懺屬事懺,無生懺屬理懺,故今且依三懺來說明。

此三種懺法的內容,主要依據智者大師之說,

其中有大小乘、正助、滅罪差別等歧義,將分別敘述於下:

《修懺要旨》云:

「懺悔的種類,則依大、小乘分,

  各有作法(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定心運想,相起為期)、

  無生(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

●作法懺

  小乘作法懺,只適用於僧眾,

是指僧眾違犯佛所制的戒律後,依律而行的懺罪方法。

因戒律是佛所制,故違犯佛所制之戒,必須依佛所制之法方能懺除,

但只能除違戒之罪(遮罪),不能除所造之業(性罪)

至於實際之羯磨作法,依所犯戒之輕重而有所不同,此在律中皆有明示。

    小乘三種懺悔中,即以此懺為主。

  大乘作法懺則不限僧眾,

僧俗二眾均可依方等諸大乘經中之道場作法或祖師所制之懺儀而行,

其方法不外禮拜、稱名、發露、勸請、隨喜、發願、迴向等,

亦但除遮罪,不除性罪,因散心位中不見好相,作用力淺之故。

譬如殺生,依法懺悔,能除遮罪,但性罪仍在,業果成熟仍須償命。

  不論大小乘,作法懺均是從扶助戒律、滅除戒罪的立場出發,而若不特別強調, 

    所謂作法懺,多就小乘而言。

P22

五悔法門 a懺悔-4

相對於作法懺取小乘為主,取相懺和無生懺,則多指大乘之懺法而言。

●取相懺

取相懺不同於作法懺之於散心,而要依於靜定心的成就而除罪,

但因定心之力強,故能雙滅性、遮二罪。

  小乘的取相懺,在於取像專想,想成相起即能滅罪。

    《金光明經文句》云:

  「犯欲人,作毒蛇口想,此觀成時,婬罪即滅。」

而大乘的取相懺,則不論作法與否,重點在於要見好相。

    《釋禪波羅蜜》云:

    「行者依諸經中懺悔方法,專心用意,於靜心中,見種種諸相。

      如菩薩戒中所說,若懺十重,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佛來摩頂,

      見光華種種瑞相已,罪即得滅。若不見相,雖懺無益。」

總之,想相也好,見好相也好,說明取相懺均須賴定心之成就,

故有扶定、滅散亂之定罪的功用。

P23

五悔法門 a懺悔5

●無生即觀法空,大小乘俱是理之慧觀。

  小乘的無生懺以析空觀為主,只明但空。

    《修懺要旨》云:

  「觀造罪心本無主宰,念念無常,無誰能作、無是業報,我見若亡,諸使永寂。」

  而大乘的無生懺,是指相應於實相而言,深達罪性本空,了知一切法常清淨故。    

    《普賢觀經》云: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至誠心,懺悔六情根。」

  相對於作法懺取小乘為主,取相懺和無生懺,則多指大乘之懺法而言。

  大乘三懺中,以無生懺為正行,作法和取相只是助行,而之所以有正助的差異,   

    在於眾生根性不同,故修入方便有別。

  唯無生懺可單獨行之,作法和取相則不能離開無生懺理觀的基礎。

P24

今將此三種懺法之差異,以表整理之:

                作法懺        取相懺           無生懺

主要依乘         小乘          大乘             大乘

正助             助行          助行             正行

滅罪             遮罪        遮罪、性罪       遮罪、性罪、

              (違無作罪)                      無明

               (戒上罪)    (定上罪)       (慧上罪)

滅罪因緣          散心          定心             慧力

滅罪成就小乘   依律羯磨      想相成就         諸法無我

         大乘   方等諸懺       見好相           證空性

除障           三惡道報障     人道報障        三界有漏報

               三惡道業障     人道業障        三界有漏業

               怖畏憂愁煩惱   四住煩惱         無明煩惱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25

五悔法門 a懺悔6

●「正修懺儀」,即「事懺()」,屬於「有相修」。

  內容不外身禮敬、口唱念、意緣法等三業的運為;

    即事中修一心精進(專心投入身、口之儀軌事行)

  雖是「事修」,但仍然是「事中帶理」而修,在所謂「事修」之中,

    內心應同時修習止觀。

  《補助儀》云:「凡宣悔詞,須加事想,破於愛心。」

  行者必須運想「逆順十心」於此懺悔之修持當中,方能與行法相應。

  《摩訶止觀》卷四上云:

  「所謂「順十心」者,乃是指順於生死流的十種惡心,

    即:一、由愛見故內計我人,二、外加惡友,三、不隨喜他一毫之善,

    四、唯遍三業廣作眾罪,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晝夜相續無有間斷,

    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十、撥無因果。

    由於有這十種惡心,方才使吾人流轉生死窮劫難出;

    今當更求十種對治之善心,以逆於生死流,

    亦即:一、深信因果,二、生重慚愧,三、生大怖畏,四、發露懺悔,

    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斷惡修善,七、勸策三業翻昔重過,

    八、隨喜凡聖一毫之善,九、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

    十、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

    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云何懺悔?

    設入道場,終無大益,是名懺悔事中重罪也。」

  又初入懺時,修三業供養之前,亦有明文指導應如何作觀。

    智者大師云:「應先慈念一切眾生,欲興救度。

    次當起殷重心,慚愧懇惻,存想如來、三寶,畟塞十方虛空,影現道場。」

  於禮敬三寶中,亦指示用心方法。

    智者大師云:

    「心隨身口,一心頂禮,無分散意。了知此身如影不實,於能禮、所禮,

      心無所得。一切眾生,亦同入此禮佛法界海中,總禮十方佛……。」

    荊溪尊者(西元 711782 年、天台宗第九祖湛然大師 )

    更依此意,於禮敬三寶節中,於《補助儀》另作說明,並造禮敬偈云:

    「當唱「一心」時,先專至敬禮,為「事一心」。

      次想能所〔皆空寂〕為「理一心」。應觀想曰: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牟尼(此四字隨文照改)影現中,我身顯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如誦經一法,大師亦諄諄誘導行者須如理作觀,如於第九節誦經方法中示:

    智者大師云:

  「夫誦經之法,當使文句分明,音聲辨了,不寬不急,繫緣經中文句,

    如對文(此云「誦」者乃是默背之故)不異,不得謬誤

    (以上示事修,以下明理觀)。

    當次靜心,了音聲性,如空谷響。

    雖不得音聲,而心歷歷,照諸句義,言詞辨了。

    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施眾生,令入大乘一實境界。」

  故知所謂「事修」之中,其實是處處帶有理觀而修。

  此中皆有著:「發菩提心,緣法界一實相境,而修中道觀」的基本理觀原則。

●「正修三昧」,即「理懺()」,屬於「無相修」。

  即理中修一心精進(隨時覺觀當下一念心性,從本以來不生不滅,

  一切所造之事與心性無別,亦無生滅,常住一相) 

P26

五悔法門 a懺悔7

《修懺要旨》云:

「上諸觀想(指法華三昧懺儀前九節之事懺),雖皆稱理,而帶事修。

蓋欲行人涉事之時,體事即理,心無倚著,功不唐捐,故如前施設。

今之禪法(指第十節之「正修三昧」)乃是正修,純用理觀。」

就懺儀原意,這一部份的禪觀正是本懺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份。

遵式大師(於本懺勘定序文中)云:

「十科行軌,理觀為主(指第十節正修三昧),

儻一以誤,九法(指前九節之事行)徒施。」

故知懺法必得理事兼具,並以理懺(理觀)為修持正行,

而今時下坊間的趕經懺法事,得宜與否,智者自明。

P27

五悔法門 a懺悔8

至於就懺儀原意,這一部份的禪觀正是本懺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份而言。

智者大師示觀法云:

「云何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

《普賢觀經》云:

  「如來滅後,云何眾生起菩薩心,……正念思惟一實境界。……

    云何復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

    父母所生清淨常眼(義該六根),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云: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

  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P28

五悔法門 a懺悔9

又行者當如何才能「觀一切法空」呢?當諦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緣境。

智者大師云:

「行者當諦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緣境(而生其心)

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心?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

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為在三世?為在內外?兩中間?有何足跡?

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

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

雖不得心、非心相(即空),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即假)。……

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即中)。」

《普賢觀經》偈誦云: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智者大師云:

「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

P29

五悔法門 b勸請-1

Why一切施中,法施為勝。勸請者請佛住世轉大法輪,此即法施。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云: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如來。若復有人勸請如來

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彼是財施。此是法施。」

由其法施。有五勝利。云何為五。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

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

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

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

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云:

  「由此勸請善根。皆為諸佛歡喜讚歎,當入於無餘涅盤,當受勸請轉大法輪。」故知得遇三寶,是眾多善緣的成就。若沒有佛陀累劫勤修、大梵天王請佛住世、  

  僧寶承傳法脈、大善知識慈悲化眾,則芸芸眾生,將無可依怙、出離。

 

 

 

 

P30

五悔法門 b勸請-2

How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云:

  「我今歸依十方一切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無上法輪。

    欲舍報身入涅盤者。我皆至誠頂禮勸請轉大法輪。雨大法雨。然大法燈。

    照明理趣。施無礙法。莫般涅盤。久住於世。度脫安樂一切眾生。如前所說。

    乃至無盡安樂。我今以此勸請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勸請功德回向菩提。

    我亦如是勸請功德。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P31

五悔法門b勸請-3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我弟子     至心勸請,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

    願速成正覺;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槃。」

《法華三昧寶懺》云:

  「弟子     至心勸請,

    十方法界無量佛惟願久住轉法輪含靈抱識還本淨然後如來歸常住。」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云:

  「十方諸佛以道眼力知我見我勸請諸佛

    惟願久住轉正法輪所在生處常能勸請」

P32

五悔法門c隨喜-1

此中勸請與隨喜二者,是屬於修道的順緣,能積集資糧。

何謂隨喜?隨是隨順、不違背。喜是欣悅、無瞋、喜慶。

  「隨」者隨順其理。「喜」者欣悅其事。

  「隨」者隨事隨理,隨權隨實。「喜」慶因慶果,慶幸奉行佛法、弘揚佛法。

詳言之,隨事就是隨順事相;隨理就是隨順理性。

  理就是實相的理體,法界的本性。法界本性,不出現前一念心。

    現前一念心,就包括法界性和法界體。

    現前一念心,隨法界的功德,所以說隨喜功德。

    佛的本體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

  佛出世來教化十方一切眾生,這是事。

  由理而隨事,由事而隨理,這叫做理事無二。事不離理,理不離事。

    看起來是兩個,其實是一個,看起來是一個,又可以分為兩個,

    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就是中道之理。

隨權隨實的功德,就是佛所說權的功德隨喜,佛所說實的功德隨喜。

  自己有了這種善因,才能聞到妙法,這是喜慶的因,而能遇到這種妙法。

  遇到妙法之後,專心修持,將來就會得到菩提果。

亦即隨順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慈悲喜捨的道理,

    我都了解明白,如果有機會,我都歡歡喜喜的實行。

Why因為隨喜別人的功德,可以破除我們的疑心、嫉忌心和憍慢心。

      若是對於自身所造的善業修隨喜,也是在增長自己的善根。

  《般若經》在〈福德品〉談到隨喜,修學佛道,特別是大乘佛道,

    真正重要的是福、智二資糧,福、智資糧必須互相為增上緣。

    先要有福德,然後以智慧作為基礎,沒有廣大的福,大乘是走不上去的;

    當然福還要智慧來攝持的。兩者互相攝持,輾轉增上。

  要積廣大的福,《般若經》上說明,隨喜可以積最大最大的福德,

    若能跟般若相應,隨喜的功德是無比的廣大。

P33

五悔法門c隨喜-2

How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當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云: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

  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般若經》云:

「以見他為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

《四十二章經》云:

「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P34~35

五悔法門 c隨喜-3/4

隨喜,是對一切眾生的功德修隨喜,雖然自己沒有作善,也同樣有隨喜的功德。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云: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

  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

  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

  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可知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

  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讚歎;

  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天道:  隨喜欲界天修十善功德,隨喜色界天修十善與四禪定功德,

          隨喜無色界天修十善四禪定與四空定功德

  人間:  隨喜他人出家,隨喜他人修六波羅密,

          隨喜他人持戒、坐禪、修智慧,隨喜他人修禮敬諸佛等普賢十大願,  

          隨喜他人學教、講經、依教奉行,隨喜他人持咒、念佛、參禪

  阿修羅:隨喜他們曾經修布施

  畜生:  隨喜如烏鴉反哺、羊子跪乳之德

  鬼趣:  隨喜主命鬼王受記作佛,堅牢地神守護閻浮提眾生

  地獄:  隨喜地獄眾生受苦時一念悔恨往昔造罪之心

 

P36

五悔法門 c隨喜-5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我弟子     至心隨喜,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妒之心,

    於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學脩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

《法華三昧寶懺》云:

  「弟子     至心隨喜,

    諸佛菩薩諸功德凡夫靜亂有相善漏與無漏一切業弟子    咸隨喜。」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云:

  「十方凡聖  一毫之善  我皆隨喜  福德能令  見者生喜  是故我喜」

P37~38

五悔法門d回向-1/2

《大乘義章》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Why

「回」者轉也。「向」者趣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趣向三處。

準《華嚴》,回向即是發願,圭峰謂不過三處,即眾生、佛道、真如也!

《華嚴》文極浩瀚,意多遍兼三處。

一者菩提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趣向於佛果菩提,所謂回因向果也;

二者眾生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而施於一切之眾生,所謂回自向他也;

三者實際回向,回自己之功德,趣求真如實際,所謂回事向理也。

這三處回向,又須合為二種:一者「隨相」、二者「離相」,此二種義,缺一不可。

  若缺於隨相之義,則墮於二乘;

    以二乘人,既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眾生。

  若缺於離相之義,則墮於凡夫;以凡夫無處不著相。

所以回向必須有三處,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

                    回向眾生,以完成利他之行。

                    回向實際,以遠離二利之相,而會歸於中道理體。

迴向者能除「狹劣障」,能成廣大善法。

  「狹劣障」者,凡夫執著成性,只想到卑處,想不到高處。

    只見到小處,見不到大處。只解到淺處,解不到深處。

  能成廣大善法者,「積集」諸善、「淨治」諸善、「長養」諸善,

    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

 

 

 

 

P39

五悔法門d回向-3

How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我弟子     至心回向,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

    同趣佛智,至涅槃城,不入涅槃。」

《法華三昧寶懺》云:

  「弟子     至心回向,

    三業所修一切善供養十方恆沙佛虛空法界盡未來願回此福求佛道。」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云:

  「無始來時乃至今日盡未來際一毫之善及以懺悔勸請隨喜

皆同法界與諸眾生共成佛道」

P40

五悔法門 e發願-1

Why

發願雖位列五悔之終,實一切行門之始。

蓋一切行門以解門為方便,一切解門以行門為究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

    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

    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

    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文殊真言念誦略法儀軌》云:

能如說修行,利益諸眾生,攝受于有情,代眾生受苦,

勤修諸善根,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法供養如是。

P41~45

五悔法門e發願-2~6

How

入堂問訊:一切三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眾生迷惑追情逐物流轉可哀

          我為眾生翻迷歸悟  禮敬三寶

第一拜:一切恭敬    弟子     願與弟子

        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

        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

        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大覺至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讚嘆: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觀想:空中十方諸佛金身巍巍坐寶蓮臺咸放光明來照我及眾生遍滿虛空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發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  親近供養諮受正法

第二拜:一切恭敬    弟子     願與弟子

        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

        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

        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清淨圓滿十方三世一切法藏

  讚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觀想:空中無量經卷放光遍滿虛空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發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為他說

第三拜:一切恭敬    弟子     願與弟子

        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

        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

        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慈悲喜捨十方三世一切賢聖

  讚嘆:僧寶清淨不思議身披如來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學無為

  觀想:空中菩薩聲聞諸賢聖僧威儀端嚴放光遍滿虛空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發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問訊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本尊(觀音菩薩)三拜:

        一切恭敬    弟子     願與弟子

        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

        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

        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讚嘆:永使蒼生離苦海常教赤子有慈心我今宿植善因緣修持觀音大悲法

  觀想:頂上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坐寶蓮臺放光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觀音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菩薩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發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

        資生眾具悉皆充足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尊(地藏菩薩)三拜:

        一切恭敬    弟子     願與弟子

        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

        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

        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

        至心敬禮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土中

        冥陽兩利十輪拔苦本尊大願地藏菩薩摩訶薩

  讚嘆:三世如來同讚嘆十方菩薩共歸依我今宿植善因緣稱揚地藏真功德

  觀想:頂上有五佛冠嚴飾之地藏菩薩坐寶蓮臺放光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地藏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菩薩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發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

        資生眾具悉皆充足

第一拜:南無娑婆世界華藏玄門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願王菩薩

        南無下方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摩訶薩

  觀想:行者頂上華嚴三聖坐寶蓮臺放光遍滿虛空

        盧舍那佛坐寶蓮臺在正頂上方

        文殊菩薩坐寶蓮臺在右頂上方

        普賢菩薩坐寶蓮臺在左頂上方

  發願:懺悔弟子     願與法界眾生同修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日光徧照菩薩  南無月光徧照菩薩

        南無藥師海會眾菩薩摩訶薩

  觀想:行者頂上東方三聖坐寶蓮臺放光遍滿虛空

        藥師琉璃光佛坐寶蓮臺在正頂上方

        日光徧照菩薩坐寶蓮臺在右頂上方

        月光徧照菩薩坐寶蓮臺在左頂上方

  發願:發願修道弟子     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觀想:行者頂上西方三聖坐寶蓮臺放光遍滿虛空

        阿彌陀如來坐寶蓮臺在正頂上方

        觀世音菩薩坐寶蓮臺在右頂上方

        大勢至菩薩坐寶蓮臺在左頂上方

  發願:同普賢回向弟子      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問訊出堂: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P46

五悔法門 e發願-7

何謂至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

    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

    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

    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為三。

    一者一心。   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

    三者深心。   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

P47

蒙山施食儀序言

「蒙山施食」是不動法師於四川蒙山甘露寺,依據密教經典所集成。

依諷誦經咒和懺悔後,將此功德利益擴及幽冥眾生,透過行者的觀想加持,

將米粒及甘露水,施食與惡道眾生,並為他們說法。

「蒙山施食的對象」

  為幽冥界眾生,他們因為過去生所造的罪惡,今生感得形貌醜惡、飲食缺乏, 

    承受種種的苦事,所以就放大蒙山施食超拔他們。

  在施食時,先準備一杯淨水及(七粒)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觀想,

    口中念誦一定的咒語,雙手作一定的手勢,三密相應,才能成就施食。

  ◎運心入觀方可作法◎(初學行人宜先作觀後誦真言)

「施食的目的」

一,為報恩:因六道眾生,從無始劫來,常與我們互為六親眷屬,

因不忍心看到他們在惡道受苦,所以施食來救度他們。

二,為警惕:藉此施食法會,令我們想到三惡道的苦楚,

藉以警惕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不造作惡業,以免沉淪。

三,為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是菩薩行,秉著度眾的悲願,隨喜發心,

即是種下菩提因,將來必能成就道業。

放大蒙山施食就是一個大慈悲心。

因為普通的聽經聞法,這些幽冥眾生,不能得自在,地獄裡面的眾生不能出來,

餓鬼道很苦,畜生道也有種種苦難。

放大蒙山,藉佛的力量,藉法的力量,藉我們自己心的力量,

這三種力量加起來,使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都可以來這裡聽經、聞法、懺悔,如果他了悟了,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P48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a

【稱念】南無大輪金剛陀羅尼mahā-cakra-vajra dhāranī(三遍)【結蓮花合掌印】

【持咒】拿摩。司得里牙。提維嘎難。打他噶打。難。

  唵。維喇及。維喇及。嘛哈。佳割喇。乏及里。

  灑打。灑打。灑喇得。灑喇得。得喇夷。得喇夷。

  維達嘛你。三槃戛你。得喇嘛底。細達。搿里牙。得覽。司乏哈。(三七遍)

【結印】

【觀想】「面前空處現一金色ロ普ロ隆 (brum 勃魯姆) 字,變成華嚴勝妙宮殿。」

       「盡虛空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普集會大曼荼羅等同聖者。」

P49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b

一、作法之前先準備米、水

1、﹝米﹞用整粒(不可缺損)的米七粒【觀想】放米時同時念七寶如來名

2、﹝水﹞用開水、供佛水、大悲水等【注意】不可直接用自來水

二、作法之前先禮三寶三拜

   1、面向東方放蒙山        【觀想】不方便者,觀想己身面向東方

   2、不可在石榴、桃樹下作法【注意】此令鬼神懼怕,不得受食

P50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c

【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結金剛合掌印】

【持咒】軍荼利小咒 kundalī dhāranī

  阿彌利得    怕都  

o   amrte   hū  phat

【嗡!甘露啊!() 「混!帕得!」 (的聲中)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amrte:甘露啊! [ 注:< --- amrtā不死, 甘露 ]

:遣除, 為淨菩提心之種子, 表菩提心實相之智火】

phat:摧破, 裂開, 爆裂, 猛裂一擊!

【結印】右手印:蓮華部三股印

【觀想】「仰願十方三寶,慈悲加持,此水此米,普施法界眾生,

         悉獲飽滿,同生極樂,共證菩提。」

P51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d

【入座】【結金剛合掌印】

【誦偈】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一遍)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一遍)

          唵 [口*縛]則囉 阿尼缽羅尼 邑多耶 莎訶 (三遍)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一遍)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一遍)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一心放蒙山

【入座】

【持咒】淨三業真言 karma-traya-visuddhi dhāranī

  司乏拔乏希烏達灑爾乏達爾嘛司乏拔乏希烏陀 (五遍)

【結印】蓮花合掌、淨三業印

【觀想】「誦時同時觀想,印五處加持( 額、右肩、左肩、心、喉 ),清淨內心。」

       「觀想一切有情本性清淨,為諸客塵之所覆蔽,不悟真理,

         今持咒結印作觀,加持自他,還令復本,悉令清淨。」

P52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e

【持咒】佛部三昧耶 tathāgata samaya (一遍)

   打他[*]   睹把巴牙   司乏哈

o  tathāgata         utpādya      svāhā

【嗡!如來啊!使其生起。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tathāgata:如來啊![ 注:< --- tathāgata 如來 ]

utpādya 使之生起 [ 注:< --- ut 向上 + pad:去 ]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觀想】「佛部諸尊,降臨頂上,加持行人,

速令獲得,身業清淨,罪障消滅,福慧增長。」

 

 

P53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f

【持咒】蓮花部三昧耶 padma samaya (一遍)

  德嘛  獨把巴牙  司乏

o  padma   utpādya   svāhā

【嗡!蓮花啊!使其生起。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padma:蓮花啊![ 注: < --- padma:蓮花 ]

utpādya 使之生起 [ 注:< --- ut 向上 + pad:去 ]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觀想】「蓮華部主觀世音菩薩諸尊,降臨右頂,加持行人,

速令獲得,口業清淨,罪障消滅,成就辯才。」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54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g

【持咒】金剛部三昧耶 kāya-raksa dhāranī  (一遍)

  乏及喇  獨把巴牙  司乏哈

o  vajra    utpādya    svāhā

【嗡!金剛啊!使其生起。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vajra:金剛啊! [ 注:< --- vajra:金剛 ]

utpādya 使之生起 [ 注:< --- ut 向上 + pad:去 ]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觀想】「金剛部菩薩,降臨左頂,加持行人,

速令獲得,意業清淨,三昧現前,證菩提心。」

P55

蒙山施食儀作法之前h

【持咒】披甲護身真言 kāya-raksa dhāranī (五遍)

  乏及喇  谷里獨巴地怕塔牙  司乏哈

o  vajra      agni-pradīptāya     svāhā

【嗡!金剛啊!向燃起之火燄。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vajra:金剛啊! [ 注:< --- vajra:金剛 ]

agni:火焰】

pradīptāya:向燃起 [ 注:< --- pra:向前+ dīpta:燃, 暉耀 ; dīp:照耀]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觀想】「自身被金剛兜甲鎧冑,光耀威武,如韋馱菩薩然。」

P56

蒙山施食儀正誦()出位禮佛a

【稱念】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三遍)【結金剛合掌印】

【觀想】「華嚴三聖在吾人頭頂上方放光,吾人面向前方,

盧舍那佛在正頂上方,文殊菩薩在左頂上方,普賢菩薩在右頂上方。」

【誦偈】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三遍)

【持咒】開地獄真言naraka-krāthīya dhāranī(七遍)

   伽囉帝耶  司乏哈

o   krāthīye   svāhā

krāthīye:破壞啊! [ 注: < --- krāthīyā:破壞]

【結印】左手金剛拳右手作印

【觀想】「咒聲及佛威光普遍,十方地獄一時俱破息諸苦惱。」

「觀因緣性空,地獄眾生,發菩提心。」

P57

蒙山施食儀正誦()出位禮佛b

【持咒】普召請真言ākarsanī dhāranī(七遍)

南無   部部帝唎伽哩哆哩  怛哆誐哆耶

南無   部部地唎伽哩達利  打塔[*]打牙

Namo   bhū bhūri- kāri tāri   tathāgatāya

【向如來、(十方) 世界、遍歡喜、救助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注: < --- namas:皈命]

bhū:大地, 土地, 世界          bhūri (): 豐富, , 遍】

kāri:欣喜, 讚歎, 喜悅          tāri:橫斷, 救助, 拯救】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左手金剛拳右手作印

【觀想】「十方三途六道群靈,及另自所召請之一切眾生,

承佛威光及真言法力,一時同來道場。」

P58

蒙山施食儀正誦()出位禮佛c

【持咒】解冤結真言ākarsanī dhāranī(七遍)

   三陀囉  伽陀  娑婆訶

   三打喇  伽打  司乏哈

o  satāra  ghāta  svāhā

【嗡!渡過啊!滅啊!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satāra:渡過啊![ 注:< --- satāra 渡過 ]

ghāta:破壞啊!滅啊![ 注:< --- ghāta:破壞, ]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左右手外相縛解開

【觀想】「六道眾生,承咒力及佛力,無始冤結,一時冰釋清淨。」

P59

蒙山施食儀正誦()迎請三寶

【稱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七遍)【結金剛合掌印】

【觀想】「空中出現華嚴經卷,藍底金字,放大光明,遍滿虛空。」

【稱念】南無常住十方佛【結金剛合掌印】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冥陽救苦地藏王菩薩

南無啟教阿難陀尊者

【觀想】

「空中十方諸佛,金身巍巍,坐寶蓮台,咸放光明,來照我及眾生,遍滿虛空。」

「空中無量經卷,放光,遍滿虛空。」

「空中菩薩聲聞諸賢聖僧,威儀端嚴,放光,遍滿虛空。」

「釋迦如來坐寶蓮台,在行者頂上中央,與行者同向。」

「行者頂上左方,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坐蓮台。」

「行者頂上右方,有五佛冠嚴飾之地藏菩薩坐蓮台。」

「尊者立於佛側。」

P60

蒙山施食儀正誦()秉宣三皈a

【秉宣三皈tri-śarana-ākhyāta-pragrahana(三遍)】【結實心合掌印】

【稱念】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竟   皈依法竟  皈依僧竟

【觀想】「(侍者出位禮佛,必須觀想釋迦、觀音、地藏、阿難,
以本願力,聞我稱名,顯現虛空,濟拔餓鬼離苦)」

P61

蒙山施食儀正誦()秉宣三皈b

【持咒】三皈依真言(各三遍)

        刊姆

o  bhū  khān

【嗡!大地響徹啊!】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bhū大地啊!】

khān: , 響徹。又一本作「kha, 為五大 (地、水、火、風、空)

空大的種子字 [: < --- khan / khā]

【結印】事相三寶皈依印、理體三寶皈依印

【觀想】「頭上有佛菩薩(娑婆三聖)放光,所召一切眾生,一心同皈三寶。」

P62

蒙山施食儀正誦()懺悔三業a

【懺悔三業(三遍)】【結金剛合掌印】

【稱念】佛子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佛子皆懺悔

有情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有情皆懺悔

孤魂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孤魂皆懺悔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

P63

蒙山施食儀正誦()懺悔三業b

【持咒】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karma-niyata-ksaya dhāranī(三遍)

   鉢囉末鄰陀寧  娑婆訶

   鉢喇嘛尼達你  司乏哈

o   pramardani     svāhā

【嗡!毀滅啊!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pramardani :毁滅啊!】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觀想】「心口有一心月輪,上有一青色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無始定業悉皆消滅。」

P64

蒙山施食儀正誦()懺悔三業c

【持咒】觀世音菩薩滅業障真言karma-ksaya dhāranī(三遍)

  阿嚕勒繼   娑婆訶  

   阿羅里割   司乏哈

o   ālolike     svāhā

【嗡!清淨啊!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alola:無動搖, 無染著, 清淨 [ 注:「a」是「無, , 不」的意思]

ālolike:清淨啊! [ : < --- ālolikā 清淨]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觀想】「心口有一心月輪,上有一白色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一切業障悉皆消滅。」

P65

蒙山施食儀正誦()受三昧戒a

【持咒】滅障礙開咽喉真言āvarana-ksaya dhāranī(三遍)

   步步   底哩伽哆哩  怛哆誐哆耶  

   部部   底哩伽達哩 打他[*]打牙

o  bhū- pud-tri ghāti      tathāgatāya

【嗡!從地獄救出來!大地,破啊!向如來 (皈命啊!)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bhū:大地, 土地, 世界          pud-tri:從地獄救出】

ghāti 破啊! [: < --- ghātin:滅, , ]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大姆指中指點取所觀想,食器上方青色蓮花上白色阿字,

流出清淨性水,彈灑虛空,彈時作聲。」

「觀想清淨性水,猶如噴泉,彈灑虛空,

觸諸鬼眾咽喉,清涼潤澤,開通無障礙。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66~68

蒙山施食儀正誦()受三昧戒b/b-1/b-2

【持咒】三昧耶戒真言samaya dhāranī(三遍)

    三昧耶    薩埵鋄  

    三嘛呀  司都凡姆

o   samayas   stva

【嗡!平等、有情啊!】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samaya:平等[ : < --- samaya:平等。]

[注:根據語音連接規則 samaya + stva --- > samayas stva]

stva:普賢三昧耶種子字】

【結印】

(行者於誦此真言前於香爐-淨手)

(行者於淨手後向佛前問訊)

「問訊後,即以右手無名指在左手手掌上寫一「佛」字,

每念一次「三昧耶戒真言」,即以右手在左手旁寫一「心」字。」

【觀想】「誦時觀想諸佛放光,一切眾生同受金剛光明三昧寶戒,

心得清淨,身如菩薩,白色凡字,放大光明普照有情。」

【觀想】「第一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隨羯磨聲悉皆震動。」

「第二遍觀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皆集中空中,

如雲如蓋,盤旋不散。」

「第三遍觀想,觀此善法,從其頂門流入八識藏海,永為佛種。」

P69~72

蒙山施食儀正誦()變化法味a/b/c/d

【持咒】變食真言āhāra-parināma dhāranī(三遍)

南無  薩縛   怛他誐哆        縛嚕枳帝  三跋囉  三跋囉  

拿麥  灑爾乏打他[*]打牙乏羅割得  三拔喇  三拔喇  

namah  sarva- tathāgata- avalokita         o sabhāra sabhāra hū

【皈命一切如來啊!觀啊!嗡!資糧啊!資糧啊!()「混!(的聲中)

namah:皈命啊!】

sarva 一切    tathāgata:如來啊!】

avalokita 觀啊!      sambhāra 積集啊!資糧啊!】

:遣除,為淨菩提心之種子,表菩提心實相之智火。】

【結印】

(行者取淨杯在左手上,左手扣手指花印)(以左手擎食,右手按食上作觀)

(右手取淨杯,在誦『南無薩縛怛他誐哆』時,於香爐上寫一「中」字)

(於『縛嚕枳帝』時,將淨杯置回於左手上。以右手在淨杯旁寫一「心」字)

(於「唵」字開始時,以右手在淨杯旁寫一「心」字後,按回食上作觀。)

【觀想】「食器上有一白色梵文凡字,流出種種無量甘露法食,

展轉增多,普遍虛空,妙香馥郁。

「一滴清涼水,能除饑與渴,彈灑灌頂門,悉令獲安樂。」

(我今誦此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陀羅尼,加持此食,

         即此一食,出無量食,咸趣一食,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

         一一出生重重無盡,充塞虛空,周遍法界,普濟饑虛,離苦得樂.....)

   

P73~75

蒙山施食儀正誦()變化法味e/f/g

【持咒】甘露水真言amrta-dhāranī(三遍)

南無蘇嚕婆耶怛他誐哆耶怛姪他  蘇嚕蘇嚕鉢囉蘇嚕鉢囉蘇嚕娑婆訶

拿麥蘇魯叭牙打他[*]打牙打笛牙他嗡蘇魯蘇魯鉢喇蘇魯鉢喇蘇魯司乏哈

namah surūpāya  tathāgatāya tadyathā  o  sru sru   pra sru   pra sru    svāhā

【向妙色如來皈命啊!即説咒曰:嗡!, 流。向前流, 向前流。斯瓦哈!

namah:皈命啊!】

su:妙   rūpāya:向妙色   tathāgatāya :向如來】

tadyathā:所謂 [ 注:玄奘法師翻譯成「即說咒曰」]

sru:流   pra:向前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右手取甘露瓶,於香爐上寫一「中」字。)

(朝內傾水於淨杯中。)

(第一遍甘露瓶以順時鐘方向繞,朝內傾水於淨杯中;再以逆時鐘方向繞,

朝外傾水於淨杯中,傾水二次後,將甘露瓶輕置於淨杯上。)

(朝外傾水於淨杯中。)

(傾水二次後,將甘露瓶輕置於淨杯上。)

(觀想此水,咒力加持,清淨湛然,周遍法界,令諸餓鬼,咽喉自開,

法界眾生,一時皆得,甘露飲食。)

【觀想】「食器上有一白色梵文凡字,流出甘露法水,甘美滋養,

廣大如海,沾此水者,普得清涼,猛火息滅,

身心潤澤,離饑渴想,永得清淨妙樂。

「自我自性佛心海,流出無量甘露水,無邊醍醐味。」

P76

蒙山施食儀正誦()變化法味h

【持咒】一字水輪真言jala-mandala dhāranī(三遍)

                       

    凡姆  凡姆  凡姆  凡姆  凡姆

  o  va  vava  va   va

【嗡!水, , , , 水。】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va:水 [ : < --- va:水。]

【又名:毘盧遮那一字心水輪觀真言】

【結印】

(行者於每一遍咒語時,持甘露瓶於香爐上以「上、左、右」的次序點出

一個「品」字,再將甘露瓶輕置於淨杯上。)

【觀想】「觀想乳等甘露自白色梵文凡字中流出,猶如日月,

一切鬼等皆得飽滿,無所乏少。」

「觀右手心中猶如乳色,變為八功德水,流出一切甘露醍醐。」

P77

蒙山施食儀正誦()變化法味i

【持咒】一乳海真言ksīra-sāgara dhāranī(三遍)

  南無    三滿哆  沒馱喃        

  拿摩    三滿達  勃馱       凡姆

  Namah  samanta-buddhānā o  va

【皈命無所不在的諸佛啊!嗡!水】

namah:皈命啊!】

samanta:普, , 普遍】

buddhānā:諸佛的 [: < --- buddha:佛]

【結印】

(於每一遍咒語時,以右手在淨杯旁寫一「心」字後,按回食上作觀。)

【觀想】「想食器上有白色梵文凡字。」

「觀想一字水輪咒亦是變乳海義,此咒莫非再令乳海廣大融通耳。」

P78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a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拔[*] 乏得  波虎拉達拿牙   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prabhūta-ratn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多寶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prabhūta:多】

prabhūta-ratnāya:向多寶】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得法智慧,財寶具足,稱意受用無盡。」

P79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b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拔[*] 乏得拉達拿吉都拉加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ratna-śikh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寶勝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ratna:寶      śikha:勝】

ratna-śikhāya:向寶勝】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能斷生死煩惱業火,得無上法性智寶。」

P80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c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拔[*]乏得蘇魯叭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su-rūp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妙色身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su:妙】

su-rūpāya:向妙色】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不受醜陋,具足相好,圓滿舒勝,端嚴第一。」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81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d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拔[*]乏得必不拉[*]得拉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vipula-gātr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廣博身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vipula:廣博    gātra:身】

vipula-gātrāya:向廣博身】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能消餓鬼針咽業火,清涼通達。」

P82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e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拔[*] 乏得[*]達得拉納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vigata-trās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離怖畏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vigata:棄, ,    trāsa:佈畏】

vigata-trāsāya:向離佈畏】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離諸怖畏,常得安樂。」

P83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f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甘露王如來  南無拔[*]乏得阿彌得拉加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amrta- rāj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甘露王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amrta-rājāya:向甘露王】

[ : <--- amrta:不死, 甘露 + rājan:王 ]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能得甘露法水灌注,身心永得安樂。」

P84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g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阿彌陀如來  南無拔[*]乏得阿彌打菩達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阿彌陀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amitābhāya:向無量光】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能令往生極樂,蓮花化生,入不退地。」

P85~87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a/b/c

【結願正施(三遍)】

【稱念】神咒加持淨法食普施河沙眾佛子願皆飽滿捨慳貪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佛子同法食

        神咒加持法施普施河沙眾有願皆飽滿捨慳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究竟得成無上功德無邊盡未一切有情同法食

        神咒加持甘露普施河沙眾孤願皆飽滿捨慳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究竟得成無上功德無邊盡未一切孤魂同法食

【結印】左手扣手指花印、右無名指寫水中

        (彈水完畢,準備出位至出食臺施食 )

【觀想】「於此『土』時,以無名指點水往右下方,

         同時念『嗡刊姆』三遍後,彈指,觀想大地黃金變為琉璃淨土」

        (觀想時:要觀想無盡頭的山和水山指:重重無盡的米山

                水指:廣大融通的乳海這樣才能供養十方)

 

 

 

P88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d

【結願正施(三遍)】

【稱念】汝等佛子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佛子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佛子 皆共成佛

        汝等有情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有情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有情 皆共成佛道

        汝等孤魂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孤魂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孤魂 皆共成佛

【結印】左手金剛拳按腰、右手持甘露食器 (高舉于右眼耳邊)

【觀想】(將米水倒置出生台上,無台則淨石、淨地亦可;

         不可置於石榴、桃樹下,鬼神懼怕.不得食之。)

        (瀉時不得回顧,倒完後將食盒覆蓋,

         以表明廚房餐廳及食盒中已無物可食。)

P89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e

【結願正施(三遍)】

【結印】左手金剛拳按腰、右手持甘露食器

一、沾甘露水後,於出食臺上先寫「品」字與「吽」字。

(行者持淨食出,置生臺上,分為三份:一施水族、令獲人空,

二施毛群、令獲法寂,三施他方.稟誠陶形.悉令充足.獲無生忍. )

二、將米排在「品」字(上、左、右各二顆米),再於中間「吽」字排一顆米。

(將米水倒置出生台上,無台則淨石、淨地亦可;

不可置於石榴、桃樹下,鬼神懼怕,不得受食。)

P90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f

【持咒】施無遮食真言vārsikamahā dhāranī(三遍)

唵   穆力陵   娑婆

   穆利陵   司乏哈

o  mūlini   svāhā

【嗡!在穩固中,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mūlini:在穩固中,在結實中】

[ : <--- mūlin:有根, , 植物 ; mūl : 紥根, 穩固, 堅固  ]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左手金剛拳按腰、右手結施無畏印

【觀想】「觀想道場法食融通,悉無遮止,

         六道眾生,皆獲平等,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P91~92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g/h

【持咒】普供養真言samantapūjanā dhāranī(三遍)

唵     誐誐曩         三婆   伐日囉 

[*] [*]  三婆乏  乏及拉 

o    gagana      sabhava  vajra  ho

【嗡!虛空啊!生啊!金剛啊!歡喜!】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gagana:虛空啊! [ : <--- gagana:虛空, , 天空 ]

sabhava() [: <--- sam一起, 一同 + bhū:成為, 存在, ]

vajra:金剛啊!

【結印】

【觀想】「觀想屈中指處成白色嗡字,明點流出無盡供養,充滿十方剎海,」

「普令六道眾生,遐邇一體,高下均平,老幼貴賤強弱冤親,悉得飽滿。」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81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d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拔[*]乏得必不拉[*]得拉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vipula-gātr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廣博身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vipula:廣博    gātra:身】

vipula-gātrāya:向廣博身】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能消餓鬼針咽業火,清涼通達。」

P82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e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拔[*] 乏得[*]達得拉納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vigata-trās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離怖畏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vigata:棄, ,    trāsa:佈畏】

vigata-trāsāya:向離佈畏】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離諸怖畏,常得安樂。」

P83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f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甘露王如來  南無拔[*]乏得阿彌得拉加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amrta- rāj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甘露王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amrta-rājāya:向甘露王】

[ : <--- amrta:不死, 甘露 + rājan:王 ]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能得甘露法水灌注,身心永得安樂。」

P84

蒙山施食儀正誦()聞名得益g

【持咒】七寶如來名sapta-ratna-tathāgata(三遍)

南無阿彌陀如來  南無拔[*]乏得阿彌打菩達牙打他[*]打牙

 namo bhagavate    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向可敬的阿彌陀如來皈命啊!】

namah:皈命啊!】

bhagavate:向可敬的

  [ : <--- bhagavat:尊敬的, 著名的, 這裡是指「可敬的」]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namah + bhagavate --- namo bhagavate]

amitābhāya:向無量光】

tathāgatāya:向如來】

【結印】

【觀想】「能令往生極樂,蓮花化生,入不退地。」

P85~87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a/b/c

【結願正施(三遍)】

【稱念】神咒加持淨法食普施河沙眾佛子願皆飽滿捨慳貪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佛子同法食

        神咒加持法施普施河沙眾有願皆飽滿捨慳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究竟得成無上功德無邊盡未一切有情同法食

        神咒加持甘露普施河沙眾孤願皆飽滿捨慳速脫幽冥生淨

昄依三寶發菩究竟得成無上功德無邊盡未一切孤魂同法食

【結印】左手扣手指花印、右無名指寫水中

        (彈水完畢,準備出位至出食臺施食 )

【觀想】「於此『土』時,以無名指點水往右下方,

         同時念『嗡刊姆』三遍後,彈指,觀想大地黃金變為琉璃淨土」

        (觀想時:要觀想無盡頭的山和水山指:重重無盡的米山

                水指:廣大融通的乳海這樣才能供養十方)

 

 

 

P88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d

【結願正施(三遍)】

【稱念】汝等佛子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佛子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佛子 皆共成佛

        汝等有情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有情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有情 皆共成佛道

        汝等孤魂眾 我今施汝供 此食遍十方 一切孤魂共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施食與孤魂 皆共成佛

【結印】左手金剛拳按腰、右手持甘露食器 (高舉于右眼耳邊)

【觀想】(將米水倒置出生台上,無台則淨石、淨地亦可;

         不可置於石榴、桃樹下,鬼神懼怕.不得食之。)

        (瀉時不得回顧,倒完後將食盒覆蓋,

         以表明廚房餐廳及食盒中已無物可食。)

P89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e

【結願正施(三遍)】

【結印】左手金剛拳按腰、右手持甘露食器

一、沾甘露水後,於出食臺上先寫「品」字與「吽」字。

(行者持淨食出,置生臺上,分為三份:一施水族、令獲人空,

二施毛群、令獲法寂,三施他方.稟誠陶形.悉令充足.獲無生忍. )

二、將米排在「品」字(上、左、右各二顆米),再於中間「吽」字排一顆米。

(將米水倒置出生台上,無台則淨石、淨地亦可;

不可置於石榴、桃樹下,鬼神懼怕,不得受食。)

P90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f

【持咒】施無遮食真言vārsikamahā dhāranī(三遍)

唵   穆力陵   娑婆

   穆利陵   司乏哈

o  mūlini   svāhā

【嗡!在穩固中,斯瓦哈!】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mūlini:在穩固中,在結實中】

[ : <--- mūlin:有根, , 植物 ; mūl : 紥根, 穩固, 堅固  ]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左手金剛拳按腰、右手結施無畏印

【觀想】「觀想道場法食融通,悉無遮止,

         六道眾生,皆獲平等,一切罪障,悉皆消除。」

P91~92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g/h

【持咒】普供養真言samantapūjanā dhāranī(三遍)

唵     誐誐曩         三婆   伐日囉 

[*] [*]  三婆乏  乏及拉 

o    gagana      sabhava  vajra  ho

【嗡!虛空啊!生啊!金剛啊!歡喜!】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gagana:虛空啊! [ : <--- gagana:虛空, , 天空 ]

sabhava() [: <--- sam一起, 一同 + bhū:成為, 存在, ]

vajra:金剛啊!

【結印】

【觀想】「觀想屈中指處成白色嗡字,明點流出無盡供養,充滿十方剎海,」

「普令六道眾生,遐邇一體,高下均平,老幼貴賤強弱冤親,悉得飽滿。」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93~95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i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hrdaya-sūtra(一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中無色

無受想行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三世諸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揭諦 菩提 娑婆訶

【持咒】心經咒hrdaya-sūtra dhāranī (三遍)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  娑婆訶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  娑婆訶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gate Bodhi  svāhā

【去啊!去啊!向彼岸去啊!全向彼岸去啊!菩提啊!斯瓦哈!】

gatā:去 [: <--- gam:去]

gate:去啊!   pāra:彼岸】

pāra-gate:向彼岸去啊!  pāra-sagate:全向彼岸去啊!】

samgata:全面到 [: <--- sam:一起, 一同 + gam:去]

bodhi:菩提啊![: <--- bodhi:菩提]

【結印】法界定印

P96~98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j

【持咒】往生咒hrdaya-sūtra dhāranī(三遍)

南無  阿彌多婆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彌唎都婆毘 

阿彌唎哆  悉耽婆毘  阿彌唎哆  毘迦蘭帝  阿彌唎哆  毘迦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隸  娑婆訶

拿摩  啊彌打拔牙  打他[*]打牙  打笛牙他啊彌里多  德拔肥 

啊彌里打  細迭拔肥啊彌里打  維割林得  啊彌里打  維割林打

[*]彌餒  [*] [*]  割底嘎咧  司乏哈

Namo  ’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  tadyathā  amrtod- bhave 

amrta-siddha  bhave amrta-vikrānte  amrta-vikrānta

gāmini  gagana  kīrta-kāre  svāhā

namah:皈命呀![ : < --- namas:皈命]

amitābhāya:向無量光 [: < --- amitābha:無量光, 阿彌陀】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 namah + amitābhāya --- namo ’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向如來 [: < --- tathāgata:如來 ]

tadyathā:所謂 [注:玄奘法師翻譯成「即說咒曰」 ]

amrta:不死, 甘露     ut:「起來」的意思】

[: 根據語音連接規則 amrta + ut --- amrtod ]

bhave:在生起中 [: < --- bhava:生, 生者, , 諸有 ]

amrtod-bhave:在甘露的生起中】

siddha:成就 [: < --- siddha:成, 成就]

vi-krānte:在勇猛中 [: < --- vi-krānta:勇氣, 勇猛, 勝利 ]

gāmini:在證入中 [: < --- gāmin:行, , 令入, , , 通達]

Gagana:虛空, 天空】

Kīrta:讚嘆, 稱讚, 稱揚】

Kare:在做中 [: < --- kara:做, , 能成辦 ]

Svāhā:祈禱之終的用詞】

【結印】

【觀想】「觀想心月輪上,有一紅色梵文赫利字,

放光普照一切眾生,遇斯光者罪障消滅,苦惱解脫。」

P99

蒙山施食儀正誦()結願正施k

【持咒】普回向真言samanta-parināma dhāranī(三遍)   

唵   娑摩囉 娑摩囉  彌摩曩  薩哈囉  摩訶咱哈囉 

   娑摩囉  娑摩囉  彌摩曩  薩哈囉  摩訶咱哈囉 

o  sphara  sphara   vimāna   sāra   mahā-cakra    hū

【嗡!遍滿啊!遍滿啊!天宮啊!堅固啊!大輪啊!() 「混!」(的聲中)

o (聖字):極讚, 祈念, 祈禱文之開始之時!】

sphara:遍滿啊! [: < --- sphara:遍滿]

Vimāna:天宮啊! [: < --- vimāna:天宮 ]

sāra:堅固啊! [: < --- sāra:堅固]

Mahācakra:大輪啊! [: < --- mahācakra:大輪]

:遣除, 為淨菩提心之種子, 表菩提心實相之智火】

【結印】金剛合掌

 

 

 

 

P100

補充資料二時臨齋儀

【稱念】一心迎請十方三寶諸佛菩薩羅漢聖僧護法龍天

神靈鬼祟來護道場來護道場來護道場阿彌陀佛

【禪門五家鐘板】

  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座寺院所屬禪宗的不同宗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狀。

  分為橫長方、豎長方、三角、半圓和圓形五種,稱為「五家鐘板」:

    臨濟宗為橫長方形、曹洞宗為豎長方形、法眼宗為正三角形、

    溈仰宗為下半圓形、雲門宗為圓形;

    橫式代表“橫遍十方”、直式代表“豎窮三際”、圓式代表“圓滿報身”。

  五個宗派敲板和鐘的規矩也不一樣:

    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課後、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

      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一鐘、三板一鐘,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

    溈仰宗、雲門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

      每次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二鐘、三板三鐘,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

  從六祖慧能之後,一花開五葉,正法流芳,又謂

「五家鐘板,總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非為佛子之道也,

西來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為尊,

祖師清規,尊重尊重,出家授戒,參學流通。」

P101

補充資料─廣化律師全集第2集—
四分律比丘戒本講義 p570

七、須食觀者,食須觀門:五別: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多減, 

    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

    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

    《事鈔》二四云:「《明了論》云:『餘一切文句,縱廣道應知。』

      解云:『出家人受食時,或受竟,先須觀食,然後啖之。

             廣如下卷對施興治中。』 

      續云:《毗尼母》中,鈍根比丘,總作一念;利根比丘,口口作念,

             著衣者,著著作念;入房,入入作念。

             不爾!食出腹中,亦如後卷。 

     《資持》釋云:口口、入入,非唯少時,四事通觀,不獨飲食。不爾者, 

             彼云:『受人信施,不如法用,放逸其心,廢修道業,入三途中, 

             受重苦故。若不受苦報者,食他信施,食即破腹出,衣則離身等。』

  

小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